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历史故事 >从《三八线》看“三三制”战术

历史故事《从《三八线》看“三三制”战术》

栏目:历史故事|发布:风逸寒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62】篇文章
日期:2022-02-10|来源:领导文萃|作者:艾艳松|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风逸寒发布历史故事《从《三八线》看“三三制”战术》,内容如下:

“三三制”战术最初的目标,是为了减少冲锋时的伤亡。由此可见,《三八线》虽突出了部队“三三制”的运用,但并未领会这种战术的实质意义。因为镜头中的志愿军虽是三人一组冲锋,但三个人并未作疏散配置,而是紧紧贴在一起,距离不超过一米,一颗手榴弹爆炸后将使整个三人小组遭遇伤亡。这与“三三制”的战术目的是相悖的。

当然,“三三制”战术仅靠减少伤亡是很难成名的。事实上,不断的作战实践,使其形成了另一种能力,那就是最大限度发挥火力。运用“三三制”战术后,各人、各组、各班,都可以形成有效的支援协同关系,一组冲锋时,另外两组便承担火力支援与掩护任务,可以有效压制敌人火力。

战术的根基

“三三制”战术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与执行力。纪律性与执行力,似乎是军队的天然属性,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平时。这需要平时严格的训练及作风的养成,比如,士兵的队列、内务、着装等,这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军独有的优势。外国军队光靠战场上的说教、体罚乃至辱骂,是很难做到的。

“三三制”战术需要高度的协同配合能力。如前所述,在一个战斗小组里,三人分别担负攻击、支援与掩护任务。从本质上讲,支援与掩护是有区别的,火力支援是以火力对支援对象实施帮助,而火力掩护是以火力保护掩护对象。简言之,支援是你打哪儿我就打哪儿,掩护就是谁打你我就打谁。在班组内战斗小组层面,虽然很多时候支援与掩护并无区别,但攻击、支援与掩护的角色是适时互换的,这就要求步兵相互协同时必须天衣无缝,同时单兵之间、组与组之间、班与班之间也要十分熟悉。这是要经过长期训练或实战经验积累才能做到。人民军队的子弟兵属性,是许多外国军队所不能比拟的。“三三制”战术需要敢于牺牲的精神。在“三三制”战术行动中,三个人或三个组地位与风险往往并不是对等的,担负攻击任务的,其风险要远大于担负支援掩护任务的。基于此,“三三制”战术想要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完全依靠每名战士敢于牺牲的精神与勇气。

战术的精髓

解放战争初期的秀水河子战役中,解放军夜袭美械国民党军,在对方密集的火力中层层逼近,最终成功突破对方火力网,将对手歼灭,完成了东北战场上的第一个歼灭战。在这场战役中,分队以下层面运用的正是“三三制”战术,以战术上的“质量”,打败敌人火力上的“数量”,成为“三三制”战术运用的一个经典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三三制”战术运用达到巅峰,在火力有压倒性优势的美军面前,“三三制”战术有效避免了人员的大量伤亡,也弥补了志愿军与美军之间的武器代差,反倒打出了巨大的优势。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在零下30摄氏度恶劣环境下,打响了长津湖战役,将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第31团大部、第32团一部分割包围。但美军凭借空中支援及自身火力优势拼死抵抗。在战术层面,志愿军战士依靠“三三制”战术发展进攻,时而集中,时而分散,美军炮火无法集中,火力优势被大幅削弱。志愿军多次突入美军核心阵地,逼迫麦克阿瑟不得不命令“联合国军”全线后撤。在随后的作战中,一贯骄纵的“联合国军”更是尝到了中国军人的厉害。特别是在第五次战役雪马里围歼战中,志愿军第560团全歼号称英国王牌部队的格劳斯特营及其配属分队。在被俘英军中,就有后来成为上将的法勒·霍利克,他在晚年回顾自己的军事生涯时不无感慨地说:“我当了一辈子的步兵,同德国步兵、中国步兵打过仗,见过美国步兵、苏联步兵打仗,我认为最优秀的步兵还是中国步兵。”

任何战术都有其运用的背景与时机,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军队机械化、信息化的发展,坦克、步战车、迫击炮、单兵导弹等装备大量投入战场,步兵战术的形态也必然发生变化。但步兵班组相互协同、相互支援、整体作战的理念与原则,并未发生变化,这就是“三三制”战术的精髓。所以,“三三制”战术并未消亡,只是发展演化了。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lishi/1220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页 1 2
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标签:秘闻纵横
风逸寒发布的其他历史故事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