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历史故事 >抗战时期郭沫若逸事

历史故事《抗战时期郭沫若逸事》

栏目:历史故事|发布:虎列鹰扬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43】篇文章
日期:2022-02-23|来源:领导文萃|作者:石曼|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虎列鹰扬发布历史故事《抗战时期郭沫若逸事》,内容如下:

郭沫若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革命热情似火,思维大胆敏捷,有许多逸闻趣事

1940年夏秋之交,国民党内的顽固派在郭沫若任职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制造舆论说:“拥护三民主义就必须加入国民党,否则就是假拥护。”意欲强迫三厅工作人员加入国民党。

郭沫若对此做出绝妙的回答。他说:“我们虔诚信奉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但是信佛不一定非做和尚不可;那些做了和尚的,我看并不都信佛。”

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把“人民”“祖国”等字样都认为是共产党用语。他们据此发动“军统”“中统”特务,查找出版物,给作者戴上“红帽子”,又凭借权力对郭沫若在三厅主编的抗日书籍妄做指示说:“‘人民'’祖国‘等文字殊不妥帖,’人民‘一律改用’国民‘,’祖国‘改为’国家‘。”郭沫若反驳说:“’人民‘’祖国‘等字样,早见于中山先生着作,是否一律改为’国民‘’国家‘?”顽固派群丑们被驳得哑口无言。

“要杀就杀我郭沫若”

1941年元旦刚过,阴霾笼罩着中国。新四军九千将士遭到蒋介石军队袭击。郭沫若怒火中烧。

1月18日上午,重庆天官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内,郭沫若面对着当天《新华日报》上周恩来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一言不发。过了许久,郭沫若拿出一叠纸来,挥毫疾书周恩来题词。案上摆了一张又一张。

“贴到外面去,贴到街头去。”他请文工会的同志帮忙。

天官府街道附近,鬼影幢幢。“特”字号人物在窥探文工会内的动静。

文工会院内,小青年李少清热情地为新四军死难烈士募捐,他原是孩子剧团的。突然,从外面冲进一群人来,把李少清抓走了。

“一个青年为新四军捐点钱,犯了什么法?你快给我放出来!”郭沫若怒不可遏地给张治中打电话,“我手下的人如有问题,责任在我。要关就关我,要杀就杀我郭沫若!”

五十岁的年纪不算很大,但在二十五年中创作了八十多部着作,字数达两千万,确实世所罕见。为此,1941年11月16日,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为祝贺郭沫若五十寿辰举办了盛大的茶话会。

茶话会在中苏文化协会院内“文化之家”举行,这里有两种特殊的景象:一是“文化之家”房檐前,挂着一支长约五尺、碗口粗的硕大毛笔,笔杆上刻着“以清妖孽”四个大字,这是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人送的;一是到会人数将近两千,三间大厅实在容纳不下,很多人站在院子里。主持会议和讲话的人必须站在大厅门口,一会儿脸朝院子,一会儿又脸朝大厅。

冯玉祥将军首先致辞,他要大家学习郭沫若的革命精神,奋斗不息;老舍报告了大会筹备经过。接着张道藩、梁寒操、黄炎培、潘公展、沈钧儒、周恩来、张申府等人作了讲话,对郭沫若赞颂不已。周恩来赞郭沫若为继鲁迅之后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尤其令人瞩目。

郭沫若致答词,语颇幽默谦逊。他说:第一,自己还是“吃奶囡囡”,为了想要多吃奶,所以接受各界的庆祝。第二,牧羊人总是鞭打落在后面的羊,今天我被庆祝,犹如落后的羊被驱赶前进,今后我不敢做落后的懒羊。第三,卢梭写过一本《忏悔录》,鼓励别人加倍努力;燕昭王筑黄金台求贤,贤人纷纷来归。这两件事对今天的集会有这样的意义:郭沫若这点成绩可以得到这般鼓动,我们比之郭沫若,不是可以得到更高的鼓励吗?

巧夺天工联名成诗

1942年4月3日,郭沫若的话剧《屈原》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上演,从此山城到处响起《雷电颂》中“爆炸吧!爆炸”的吼声,以发泄对黑暗统治的愤懑之情。重庆“雾季公演”,由此推上新的高潮。不久,周恩来在天官府文化工作委员会为《屈原》的演出举行庆功宴上作了这段着名的讲话:“在连续不断的反共高潮中,我们钻了国民党反动派一个空子,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在这场斗争中,郭沫若同志立了大功。”

这天的午宴上,大家高兴极了。节目一个接一个。潘孑农和刘雪庵合唱《长城谣》,这首名曲的词作者和曲作者,难得凑在一起高歌。着名川剧老艺人张德成清唱《别宫出征》,由于到会人多,他是站在一张方桌上表演的。

会上,大家热烈要求郭沫若朗诵诗,他略一思索,四句五言诗脱口而出:“胡风沙千里,凌鹤张天翼。白薇何其芳,丽尼顾而已。”八位文化名人,两人一组,既自成意境,又前后呼应。

听众立刻报以如雷般的掌声,盛赞他巧夺天工,把这些名字组合得好。

抗战八年间,大后方物价上涨。30年代是渐涨,40年代是暴涨。当时人民生活的困难,是今天的人们想象不到的。

郭沫若先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厅长,后为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官不算小,生活却不宽裕。据郭老的孩子们讲,他们小时候在重庆,夏天在街上想吃一支冰糕常不可得,妈妈于立群叫他们回家喝米汤解渴。又据老舍回忆,他在郭沫若家吃过饭,拿上桌的筷子长短不齐,盛菜的碗多有缺口。经济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一年夏天,郭老的弟弟从家乡乐山来,住郭老家。于立群持家的习惯是,早上喝稀饭,中午、晚上吃干饭。郭老的弟弟对早上喝稀饭有点不习惯。郭老想将就弟弟的习惯,三顿都吃干饭。吃稀饭有点咸菜就过得去,吃干饭就得炒菜,家中支付不起。郭老为此苦恼了好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天热,早上、中午都吃干饭,晚上喝稀饭反倒舒服。于是家中吃饭,把一稀两干改为两干一稀,开支没有增加,郭老的弟弟也就习惯了。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lishi/1293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标签:人物故事 郭沫若故事
虎列鹰扬发布的其他历史故事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