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历史故事 >后勤之战

历史故事《后勤之战》

栏目:历史故事|发布:清秋淡落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55】篇文章
日期:2023-01-30|来源:读者|作者:郭歆|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清秋淡落发布历史故事《后勤之战》,内容如下: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在战争中,大部分人把注意力放在两军交战的战场上,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场战争真正决胜的地方,往往在战场之外。用孙子的话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这些可以不战而破敌的办法中,“断敌粮道,饿敌待歼”一直备受军事家的重视。

在古代战争中,断敌粮道是最阴险的计谋。但是要在战场上成功做到这一点,可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支大军的行动,必然伴随着大量的粮草。如果粮草不足,对这支军队而言,失败会是件概率极大的事情。

古代因缺粮而失败的最着名战例,是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当时赵军主力40 万人被秦军团团围困46天,《史记》载:“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也就是说,赵军断粮46 天,饿到了自相残杀的地步。最后进攻时,赵军反复攻打秦军阵地却无法突破,最后饥寒交迫的赵军被秦军尽数歼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既然如此,军队出征前应准备足够的粮草。粮食的储存、运输、分配、烹饪都是重要的军事课题。

首先,我们要对古代的生产和运输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古代粮食运输效率之低、消耗之严重,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宋军的后勤条件十分艰苦,运输粮食的方式十分原始,主要依靠的还是民夫人力背负。按照他的推算,宋军出征时,一个士兵身上可以带5天的干粮,一个随军民夫则背负6斗米。以一个民夫支持一个士兵来计算,一批民夫可以支持一支同等人数的军队进行18 天的军事行动。如果计算回程,这支军队只有9天的前进时间。如果有2个民夫支持一个士兵,则可以支持军队26天的来回行动。而3个民夫支持一个士兵,就已经到宋代军队的组织极限,可以支持军队31 天的来回行动。也就是说,如果朝廷要出动10万大军,基本需要有30 万民夫支持大军的后勤行动。以正常行军速度——即一支步兵为主的部队——每日行军40 公里计算,这支大军的行动极限是640 公里。除非沿途有其他支持,否则很难突破这个距离。

除了粮食运输,粮食损耗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按照《旧唐书》记载,在着名的李靖征突厥之战中,支持他们的后勤队伍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地区,单程需要近2 个月的时间,途中粮食损耗率高达90%,损耗最大的部分是民夫自己的伙食,毕竟民夫吃不饱,就无法背负沉重的粮食前行。另外,途中降雨导致的腐烂、路途中被麻雀老鼠吃掉等,都会造成粮食在运输途中的大量损耗。

古代的生产力有限,土地上出产的粮食总量也很有限。据统计,太湖流域的粮食产出情况为,唐朝时亩产138 公斤,宋朝时亩产225 公斤,明朝时亩产333 公斤,清朝时亩产470 公斤。原本粮食就十分有限,若赶上天灾人祸又要大量减产,可以积攒的粮食实在不多。所以,古代的一次大规模出征,差不多要消耗全国一半的存粮。

“因粮于敌”其实很难

运粮的巨大成本,让很多人产生了“因粮于敌”的想法,实际上这也很难。

在古代农业社会,往往是秋收后才开始打仗,因为此时粮食已经收割完毕,可以征召农民入伍。但有一个悖论,秋收完了去打人家,人家也秋收完了,所以,被入侵的一方立刻坚壁清野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为操作很简单,运走一切可以运走的粮食,运不走的就烧掉。1812 年,拿破仑攻打沙俄时,就是吃了这个亏。

很多人以为拿破仑远征沙俄忽略了后勤问题,实际上恰恰相反,拿破仑在出征之前特别重视后勤。拿破仑和参谋们彻夜计算征讨沙俄需要的物资数量。按照精密的计算,法国统帅部门给出的数字是,法军至少需要带上60 天的物资才能到达莫斯科。可实际上,由于俄军一路抵抗以及坚壁清野行动,法军足足走了82 天才抵达莫斯科。更糟糕的是,沿途法军并没有获得太多粮食,虽然此时已经是沙俄的丰收季节,但粮食不是被烧掉,就是被运走了。最后,在粮食不足和天气恶劣的双重打击下,拿破仑的60 万大军一路上折损巨大。

在抵达莫斯科前的博罗季诺战役中,拿破仑只有17 万人可以调遣,这一战让法军又损失了不少兵力。等他们到了已变成空城的莫斯科,虽然在城内及附近乡下找到一些粮食,但拿破仑的大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最终,法军在撤退途中又遭遇严寒,大量装载食物的马车被遗弃在暴风雪中。饥饿让法军士气低落,加上俄军的不停追击,法军一路损兵折将,60 万大军回到巴黎的不足3万。

军事家和史学家一致认为,拿破仑发动对沙俄的战争是一次超越了时代的超级远征。因为,在火车和内燃机发明之前,军队的移动速度和后勤能力,跟古罗马或中国汉代的并无本质区别。

断敌粮道,经常失败

既然后勤补给如此重要,又如此艰难,那么,切断敌方的粮道不是最佳战法吗?

实际上,断敌粮道也很困难。

在行军作战时,分兵保卫后勤队伍的人数大约占总兵力的1/3。计算一下可以知道,一支10万人的部队,大约有3万人被划出来保护自己的粮食和其他辎重。而且古代行军打仗时,粮食辎重一般被安排在队伍的中间靠后位置,这里既方便各部队在扎营时直接取用物资,也使粮食辎重处在相对安全的位置。

当然,也有成功突袭对方后勤部队的例子。官渡之战,就是古代战争中经典的突袭粮草、扭转战局的案例。曹操与袁绍展开战略决战。起初,战事对曹操不利,袁绍的部队人多势众、武器精良、训练有素。初战,曹操失利,退守官渡地区,双方僵持许久。关键时刻,曹操派兵突袭袁绍囤积粮食的重镇乌巢,一举烧毁粮食。得知军粮被毁,袁军立刻军心大乱,曹操趁势猛攻。最后,袁绍仅带着800 骑兵逃出生天。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打仗打的就是国力。攻守双方的博弈持续了几千年,无论看上去多么强大的军队,如果吃不上饭,距离失败也不过是一步之遥。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lishi/1475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标签:战争故事
清秋淡落发布的其他历史故事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