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人生故事 >1988年,沈从文与世界挥手告别

人生故事《1988年,沈从文与世界挥手告别》

栏目:人生故事|发布:罗西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34】篇文章
日期:2020-05-02|来源:百家讲坛|作者:云山|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罗西发布人生故事《1988年,沈从文与世界挥手告别》,内容如下:

一、

1951年秋天,沈从文在四川内江,时常独自站在山顶,放目远望。他目之所及,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连绵起伏的山丘。秋风瑟瑟,落木萧萧。

49岁的沈从文感到自己生命的衰老、人生的无可奈何,同千百年前的陈子昂一样,生出了几分悲悯。天地悠悠,岁月苍茫。此时,距离沈从文自杀未遂已经过去了两年,而距离他走完寂寥的后半生还有37个春秋。

沈从文的死是悄无声息的。

在1988年5月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夜晚,他握着张兆和的手,说完最后一句话, “三姐,我对不起你”,就闭上了眼睛,走完了他丰富却也寂寞的一生。

18日,沈从文的家人在八台山为他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没有花圈、挽幛、黑纱、悼词,连哀乐也不放,放的是他生前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一一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

二、

在川、黔、湘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小城。两百多年前,清政府为了镇压不服从统治的苗民,派了一批士兵来镇压,才形成一个城镇。沈从文就出生在这里。

沈从文的祖父曾任贵州提督,父亲也是行伍出身,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只不过,沈从文出生之时,这个家族已经开始没落了。

幼年时期的沈从文时常沉浸在山水里,天上的风筝、山中的黄鹂、林间的清泉,让他像风一样自由生长。他如水一般的文字风格,大抵是在这时埋下的伏笔。

六岁的沈从文开始正式上私塾,因为早就认识不少字,记忆力又好,私塾对他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 “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于是,他开始逃学,看山看水,捉虫听戏,在田野里穿梭,各处去看,各处去听,各处去嗅。

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被雨淋过的土窑的气味;蝙蝠的声音,黄牛临死前的叹息,黑暗中鱼冒出水面的声音,他全记得清楚。每到夜晚的时候,他白日里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悉数化作稀奇古怪的梦,直到20多年后,还会把他带到空幻的宇宙中去。

逃学之后,免不了被处罚。他独自被罚跪在房中的一隅,思绪却早已飞到了窗外。河中的鳜鱼,树上的果实,田里的泥鳅,天上的星河,小小的门窗关不住他那颗自由、温柔、浪漫的心。

后来,他在《从文自传》中写,他在读一本小书的同时也在读一本大书, “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他眼前的世界很宽广了,但他知道,他需要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当时只有9岁的山城孩子沈从文的记忆中,这场革命就是看到砍下了很多的人头。

衙门口的平地上,鹿角山,辕门上,云梯上,无处不是人头。昨天杀的人若没有收尸,便被野狗撕碎或拖到小溪中去了。但他幼小的心灵并不害怕,只是疑惑,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把他们的头砍下来。

杀戮持续了一个月。起初,每天必杀一百人左右,后来,杀人的一方似乎也不忍了,便托本地人所信奉的天王,让神明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因为杀戮的原因,私塾暂停,沈从文便有大量的时间去城头上看热闹,或者跟随犯人到天王庙看他们掷茭。那些人临死前颓丧、绝望的眼神,他永远也忘不了: “我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

整个少年时代,他便是活在这样血腥、残酷的环境下,脚下踏着的土地是血,目光所见也是猩红。等到他残酷地长到14岁,这个家族也走到了末路,姐姐早殇,父亲因组织刺杀袁世凯失败而逃亡在外,自己则被母亲送去当兵。由此,他目睹了更多的杀戮。

“我们部队到那地方除了杀人似乎无事可做,我们士兵除了看杀人,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可做的。”这些经历渗透进他的意识、情感、人格,于他少年的心上留下沉痛的印记,却在日后都化作这人世的温柔和悲悯,散落在他的文字中。

沈从文第一次感到忧愁,他日日去河滩散步,看船来船往,水落水涨,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水面上,那么和谐,又那么愁人。他需要一个人来与他分享此刻的光景。他觉得寂寞。

只是,除了继续出发,他似乎别无选择。

四、

20岁时,沈从文带着27块钱,一颗柔软的心、一身的寂寞和满腔的诗意,来到了北京。

他在开放的京师图书馆中自学,去北大旁听,住在一间由堆煤间改造的小屋子里,考上了中法大学,却因筹不起28块钱的宿膳费、耽误了报到日期,只得放弃。

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境地下,他开始拿起笔写作,却屡遭退稿。 《晨报副刊》的编辑曾当众把沈从文投稿的一大摞作品连成一长段,开玩笑道: “这是某某大作家的作品!”说完,即扭成一团,扔进废纸篓。后来,在场的一人将当时的情景告诉了沈从文,使他倍感屈辱。生存之苦闷,理想之不可得,打击他的同时,也在磨炼他的心志。穷途末路之际,他开始给当时有名的作家郁达夫写信求助。

郁达夫收到信后,在11月中旬的一天,冒着大雪,来到那间“窄而霉小斋”,看望这个素不相识的“可怜人”。得知沈从文还没有吃饭,郁达夫便请他吃了一顿饭,拿出了五块钱结账,并将剩下的三块两毛几分留给了他。见沈从文身上单薄,郁达夫又摘下了自己的羊毛围巾送给他。临别前,郁达夫对这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说,好好写下去。

后来,他的作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了,又陆续获得林宰平、徐志摩、胡适等人的赏识。徐志摩对沈从文的文章十分欣赏,说他的笔就像是梦里的一只小艇,“在波纹瘦嫌名列鳒的梦河里荡着,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这样的作品不是写成的,而是“想成”的。

在沈从文的笔下,你见不到咬牙切齿的愤怒、仇恨和诛伐,更多的是一种平静,似细水长流一般的隽永。他倾心于“现世光色”,常常为人生的远景而凝眸,更愿意将笔墨倾注于美好的事物中。

他说,他只想造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所以他总能看见这凡世的美,这平人的善,这人世的廖廓与苍凉,这人心的柔软与坚硬。他说自己就是永不厌倦地看一切。但他从不呐喊,不训斥,只是去感受,去经历,就像是一个孤独的看客。他有一双洞察世事的冷眼,一颗心却是热的,带着一种悲悯。

有人曾这样说沈从文:“从人世的暴虐和愚行中重觅生命的肯定。”颇有几分道理。沈从文因目睹这人世的暴虐与残酷,深知温柔与善意的可贵,于是有了他笔下的湘西。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rensheng/615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下页
阅读相关人生故事标签:人物故事 沈从文故事
罗西发布的其他人生故事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