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文摘精选 >我们都是这样挣扎的

文摘精选《我们都是这样挣扎的》

栏目:文摘精选|发布:楚菱歌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93】篇文章
日期:2022-01-18|来源:读者|作者:陈赛|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楚菱歌发布文摘精选《我们都是这样挣扎的》,内容如下:

1、

一个下雨天,一个小男孩跟着祖母坐上一辆巴士,他们要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不过目的地不是什么遥远的奇妙国度,而是真的终点站——市场街。

满心不情愿的小男孩,在祖母温柔且充满想象力的指引下,开始“看”到日常生活中隐藏的风景:一棵正在用吸管喝水的大树,一辆会喷火的老巴士,一位会变魔术的司机……

一段再平凡不过的旅途,每一个上车的乘客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全身覆盖了文身的光头男人,一个抱着一罐子蝴蝶的老婆婆,一个彬彬有礼的盲人和他的斑点狗,一个抱着吉他的歌手……

小男孩羡慕别人的私家车,祖母告诉他,他坐的老巴士充满了魔法;小男孩羡慕别人的耳机,祖母告诉他,他的对面就坐着一位演奏家。在广告铺天盖地的消费社会里,孩子们一个个无师自通,学会了如何索取更多:“我想要,我想要,我想要……”而这位老祖母提醒他:“你已经有了,你已经有了,你已经有了……”

这样一本小小的绘本,完美地解释了如今非常流行的一个概念——抗逆力。

这是一个源自物理学的概念——某些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但当外力撤除后,便能恢复原状。人的心理也一样,在遇到变故或身处逆境时,人最常见的反应不是被击垮,而是迅速恢复,通常不超过几个月就能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这种理论强调人并不是危机的被动承受者,而是具有积极主动的应对能力,并且,在应对的过程中,能调动本身的心理能力以及社会支持系统,激发出应对的心理效应和行为模式。

2、

关于人生的负性事件,传统心理学一贯的焦点都在“脆弱”上,调查那些会引发心理创伤、导致不幸结果的负面因素。但对“抗逆力”的研究开启了对负性事件中“保护性”因素的研究:从一个人的背景或者个性中寻找那些令他在逆境中重生的积极因素。

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埃米·沃纳发表了一份针对638个儿童(夏威夷的考艾岛),从他们出生开始到32岁之间,长达32年的纵向跟踪调查。她监控了一切可能的压力源头:母亲孕期的压力、贫困以及各种家庭问题,比如有酗酒或心理健康问题的父母。

其中2/3的孩子家庭背景安全稳定,1/3的孩子则被认为家庭背景“有风险”。但埃米·沃纳发现,在这些风险人群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以同样的方式应对压力——其中2/3的孩子的确在10岁左右出现了严重的学习或行为问题,或者在18岁之前出现犯罪记录、精神障碍、怀孕等情况;但还有1/3的孩子长成了“能干、自信、有爱”的成年人。他们善于发现和利用人生中的各种新机会,并获得了学业、家庭以及社会上的成功

这些同样成长于风险家庭的孩子,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风景。他们和那些走向负面的孩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埃米·沃纳认为,除了运气,还有几个关键性的因素,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抗逆力”。

第一,是否有一个有支持性的照顾者。

那些来自风险家庭,但最终能够从负能量里走出来的孩子,大都有一位能无条件接纳他们的照顾者,这个人可以是父母、祖父母、哥哥姐姐或者其他某个类似人生导师的人物。孩子与这种照顾者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情感联系,就像《市场街最后一站》中的那位祖母。

其实,这位祖母是这本书的插画作者克里斯蒂安·鲁滨孙以自己的外祖母为原型创作出来的。克里斯蒂安·鲁滨孙就属于出生于底层社会的那1/3的孩子。母亲吸毒,是监狱的常客,他和哥哥都是由外祖母养大,是外祖母让他们拥有一个叫作“家”的地方,也是外祖母教会他们要如何珍惜、如何创造。

鲁滨孙从小喜欢画画,对他而言,画画可以让他靠自己创造出一个他愿意看到、可以掌控的世界。

第二,孩子的心理特质,以及应对环境的方式。

“抗逆力”强的孩子常常有比较强的个性,独立自主,愿意寻求新的经验,有比较正向的社会导向,也愿意跟家人之外的人交流互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抗逆力”强的孩子拥有心理学上所谓的“内部控制点”。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们的行为取决于自己的控制(内部控制点),或其他外部力量的控制(外部控制点)。拥有内部控制点的人相信他们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抗逆力”,其实就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无法控制问题,但可以控制自己对问题的反应。就像约翰·列侬在一首歌中唱的,命运随时可以打乱你整个的人生,但只要你积极主动地应对,你对人生就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3、

在一次采访中,《市场街最后一站》的文字作者马特·德拉培尼亚这样回答我对这个故事结局的质疑——巴士的终点站,也就是祖孙俩的目的地,是一个给穷人和无家可归者开设的爱心厨房,那个厨房被描绘得美丽而温暖,宛如天堂,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事实是,无论你住在哪里,世界都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到处都是悲伤。在《市场街最后一站》里,我只是想说,在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问题上,你仍然有选择——你可以选择看丑陋的一面,或者,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的一面。

”即使到故事结束,我都不觉得小男孩是被彻底地改变了,他的奶奶只是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让他朝着美好的一面走了一步。即使日后他长大了,娶了美丽的妻子,有了可爱的孩子,也许他还会有同样的挣扎——如何看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我们都是这样挣扎的。“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wenzhai/1060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文摘精选标签:社会生活
楚菱歌发布的其他文摘精选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