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文摘精选 >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

文摘精选《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

栏目:文摘精选|发布:唐逸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35】篇文章
日期:2023-03-03|来源:领导文萃|作者:施一公|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唐逸发布文摘精选《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内容如下:

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没想好未来的发展方向,该怎么办?

其实我想讲的是,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这种迷茫一直持续到1995年,博士后完成之后,我才隐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当时的迷茫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大学的专业选择。我原来被保送上大学,报的第一志愿可能大家想不到,是机械。

直到1985年5月,清华的老师来招生时对我说,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我才第一次把生物和化学连接在一起。当时突然觉得豁然开朗,于是阴差阳错地上了生命科学这条船。

在霍普金斯大学读博的5年很辛苦。

有一门生物学考试,我考了3次,分别是52、32、22分,只有第一次及格,我去求老师放我一马:“我是一个好学生,学生物还在适应期。如果我考不及格,我会失去奖学金,没有奖学金的话我会读不下去,只能退学。”

老师戴着眼镜眯着眼睛看了我半天,好像在看我是不是一个好学生。最后他给了我一个B-,我对他真的非常感激。

直到博士三年级,我才找到了一点感觉,发现我也能做一点东西:到了博士四年级,终于信心大增,因为出了成果;到了毕业那年,博士五年级,我感到,原来我也可以在学术界“混”个工作。

博士读完之后,我不清楚我能干啥,也不清楚我会干啥,在最挣扎的时候也想过转系:转数学系、转计算机系、转经管系,转任何一个系我都觉得易如反掌,因为这些都是能发挥数理长处的地方,但我没有转。因为我在说服自己,也许以不变应万变最好,也许生命科学真的是21世纪的科学呢?就是一种在矛盾中继续往前走的状态。在1995年4月博士学位答辩完以后,我还是不清楚自己会做什么。

1995年11月,我下定决心还是走学术这条路。我也告诉自己,这种兴趣一定可以培养起来。我是在博士毕业半年之后才开始培养兴趣的,现在我的兴趣极其浓厚,可以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干,并且乐在其中。

博士后那几年在外人看来极其苦,其实我自己身在其中并不觉得。从1995年11月到1997年4月,博士后做了一年半时,我得到了第一份工作,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

我曾经非常迷茫,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我觉得我还是走过来了。所以,当你迷茫的时候,我建议,不要觉得只有把你的迷茫、把你所有的问题解决了才能走下一步,我很不认可。我认可一点:不要给自己理由——当你觉得兴趣不足、没有坚定的信心、家里出了事情、需要克服心理阴影往前走的时候,不论家庭、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什么状况,你都应该全力以赴,应该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往前走。不要给自己理由。因为你一旦掉队,心态就会改变,而把心态纠正过来很难。

大家可能认为我很自信,其实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一直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

但同时,我还有一个性格特点是好胜。如果不好胜、不自强,我也很难走到今天。但特别好胜的人也更容易受打击,更容易自卑。

我们家从来没出过运动员,就我一个,我是二级运动员。我上初三的时候,班主任老师鼓励我报1500米跑。发令枪一响,我领先了整整100米,最后被倒数第二名落了整整300米。我在我们班同学的鼓励声中跑过了终点。初三的施一公什么都不爱,就爱面子,当时是在青春期最爱面子的时候在同学面前丢脸了,自尊心备受打击。但我那时候很争强好胜,运动会第二天我就开始练跑步。一年之后我的800米跑了2分17秒,3000米跑了10分35秒。

到了清华,孙教练将我选入校队,并让我成为一线队员,代表清华参加比赛。所以我觉得,很多情况下,是你的个性决定了你的将来。

我先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智商,无论学什么学科。

至于重要的,首先是时间的付出。

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靠机遇,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

清华大学前生物系主任老蒲,在美国已是赫赫有名的终身讲席教授。他在美国开组会时教导学生:“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最大的诀窍是工作刻苦,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我知道你们不能像我一样刻苦,但我要求你们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这意味着如果是8小时一天的话,你要工作6天以上。”

而且,不要以为你早上8点去,晃晃悠悠做点实验,晚上8点离开就可以了。他只计算你具体做实验的时间,和你真正去查阅和实验相关的文献的时间。这样一周工作50小时,工作量非常大。如果你能做到,你可以在实验室待下去;如果你不能,就离开。

其实老蒲说的是大实话,是一个真正有良知的科学家说出的话。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一个人若不付出时间,就一定不会成功。

还要敢于挑战学术权威。

我的博士生导师在33岁时已是教授、系主任。有一天我们开组会,他看起来特别激动,说要给大家演示他的一个想法,希望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可是,我在他写出的公式里面发现了3处错误。开始我不敢提,但后来一想,那的确是错的,这才哆哆嗦嗦地举起手,所有同学都说我错了。下午,导师找到我,问我本科是在哪个大学念的,我说清华大学,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大学之一。他又说,他不关心我来自哪个大学,他关心的是我学得非常好,老师一定是一位大家。在此之后,我们研究所的同事见到我便会主动跟我打招呼。

这段公然鼓起勇气的经历,在我的科研路上给予我无限自信,至今仍对我有很大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wenzhai/1808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文摘精选标签:杂文随笔
唐逸发布的其他文摘精选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