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文摘精选 >150000000岁的大鱼,卒

文摘精选《150000000岁的大鱼,卒》

栏目:文摘精选|发布:落殇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16】篇文章
日期:2020-04-28|来源:意林|作者:王嘉兴|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落殇发布文摘精选《150000000岁的大鱼,卒》,内容如下:

2020年到来了,但长江白鲟没有等到。2019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中国特有物种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结论其实延迟了十多年。根据这些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长江白鲟的灭绝时间应在2005—2010年之间。

白鲟是长江中的“活化石”。这种体态庞大的远古鱼类,曾与恐龙为邻,在长达1.5亿年的漫长年月里,游过了白垩纪,在恐龙大灭绝中幸存;它游入了不朽的《诗经》和中国民谣、传说里,连周朝的祭祀礼都提到过它。但在20世纪,面对人类日益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被高大的水坝挡住,被孔洞越来越细的渔网拦下,最终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停止了游动。

研究了大半辈子长江珍稀动物的危起伟教授,也只见过长江白鲟十多次。

过去,白鲟在长江流域寻常可见。危起伟团队的调研显示,20世纪70年代前后,白鲟的年捕捞量约为25吨。人们捕获的白鲟体长大多2——3米,体重约150公斤。那时白鲟不是保护动物,捕捞后大多食用。1983年,白鲟被国务院通令列为要求严格保护的珍贵稀有野生动物,严禁捕捞。

在危起伟眼里,白鲟是一种特别可爱、生命力非常顽强的生物。但他第一次和白鲟打照面,见到的就是一具尸体。那是1984年,他大学刚毕业,在湖北宜昌葛洲坝附近,一尾撞烂了脑袋的白鲟被渔民打捞上岸。死因无法确定,危起伟推测,这条白鲟很有可能是与船只或水坝相撞而受伤。

人类最后一次见到长江白鲟,是2003年1月,一条3米多长的白鲟撞进了四川宜宾南溪县一名渔民的大网,拖着船直入江心激流,差点掀翻渔船。

渔民向当地渔政部门报告此事后,当时的农业部紧急从北京调运药品到成都。

被误捕时,那条白鲟身上有一条8厘米长的伤口,但因水流湍急,不便施救,只能用机船把白鲟向水势平缓处转移,等待专家赶来。为了保证白鲟有活水呼吸,渔民们用脸盆一盆一盆地对白鲟浇水,左舷舀进,右舷舀出,持续了几公里的水路。

当天夜里,安顿在网箱中的白鲟开始“翻肚皮”,还在赶路的危起伟在电话里指导,必须人工帮助白鲟扶正身体,才能保证它的正常呼吸。在场的6位渔民听后,跳进腊月冰冷的江水里,扶了白鲟整整一夜,直到它的鱼鳃张合恢复正常,它能重新进食。

危起伟赶到后发现,这是一条3.35米长、150公斤重、25岁的雌性白鲟,体内已有数十万颗鱼卵。他和救护团队当即决定缝合伤口,尽快对它进行标记放流,实施跟踪。那时他已经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把团队成员的家属都接到宜宾过年,打算鱼游到哪儿,船就跟到哪儿。为了更好地追踪白鲟,他们还与当地水利部门协调,让沿途的挖沙船停止作业。

此前,2002年12月,危起伟曾在南京邂逅一条白鲟,但在人工养殖29天后,白鲟撞进水池的管道里,意外死亡。这一次,他不敢再冒险。

按照计划,通过跟踪这条白鲟,研究人员可以找到它的洄游产卵场,发现更多的白鲟,再通过人工繁殖,实现物种延续。本已极度濒危的中华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大量繁殖,成为在一些大型水族馆内就能看到的生物。

危起伟回忆,刚回到长江时,白鲟看起来很兴奋,立刻就开始逆流向上游。这意味着,它的身体状况恢复得不错。后来,它还一度在江的两侧来来回回游,把追踪船上的人绕到晕船,突然又向上游游去,“仿佛有灵性,知道有人跟踪自己”。

那是一段枯燥但幸福的时光。船上的人绝大多数时候都看不到白鲟在哪里,但它身上的声呐设备会定期传回信号。船上的监测设备发出“嘟嘟嘟”有规律的声音,这声音使人放心——意味着白鲟在几百米之内。

在追踪的第四天,2003年1月30日清晨,白鲟突然加速逆流而上,进入长江主干道激流段。那天江面上雾很大,跟踪船不慎触礁,差点船毁人亡。次日就是除夕,商店歇业,过了两天才买到螺旋桨,修好船后,已经找不到白鲟的信号。

他提供的录像记录了迄今为止白鲟留下的最后的影像:2003年1月27日,众人用白色帆布担架把白鲟轻轻抬入水中,白鲟扭着尾巴,拍出一阵小水花,没入茫茫长江中。

自此,再也没有人类见过长江白鲟的可靠记录。

没能通过人工饲养把白鲟留住,是他毕生的遗憾。目前,人类已有成熟的技术对白鲟进行人工繁育。但自2003年至今,长江白鲟未再现身。

白鲟已存在1.5亿年之久,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对人类研究物种进化有重要帮助。它至少有5个“兄弟”,但其中4个灭绝于距今7500万年至3400万年前,仅剩的一个——匙吻鲟科的另一属匙吻鲟,如今主要生活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

它们因长长的鼻子得名“匙吻”。因为长江水底水流湍急,光线昏暗,白鲟的眼睛变得很小,视力也很差,在如同汤勺长柄的鼻子上,布满了密密麻麻、呈梅花状的皮肤感受器,能像扫描仪一样,感知水压、水流和水中微弱的低电压的变化。

研究人员张辉认为:长江食物链顶端的一个物种消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减少,很可能打破生态系统原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平衡状态。“失去这种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大型代表性物种,是可悲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支团队在论文里说。

白鲟灭绝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过度捕捞——不是对它的捕捞,而是对它食物源的打击。随着人类活动日益频繁,长江中的鱼类数量急剧减少。这意味着,作为长江中食物链顶端、以其他鱼类为食的白鲟,很有可能被活活饿死。

尽管近20年来,长江实行了季节性禁渔,但这对鱼类数量的恢复效果并不显着。电鱼等非法捕鱼手段屡禁不止,一些渔民布下的“绝户网”甚至连小拇指都无法穿过。渔业部门的调查显示,长江里最常见的四大家鱼繁殖数量都下降了约90%。若不采取行动,长江可能很快就无鱼可捕,江豚、中华鲟等生物也将面临食物短缺的灭顶之灾。

“灭绝”是一个沉重的词。没有人知道,地球上最后一尾长江白鲟怎样度过了孤独的一生。尽管希望渺茫,张辉仍然希望,在长达6300公里、落差约5400米的长江某些水域之下,在某些他们未曾探测到的暗礁背后,还有几尾残存的白鲟个体。

“就像象牙喙啄木鸟,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却在绝迹60年后重新被发现。”张辉说,“从情感上讲,我愿意我的研究结果出现意外。”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wenzhai/595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文摘精选标签:科普知识
落殇发布的其他文摘精选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