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现代故事 >回家你可别声张

现代故事《回家你可别声张》

栏目:现代故事|发布:灰色涟漪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47】篇文章
日期:2023-02-06|来源:民间文学|作者:孙凡利|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灰色涟漪发布现代故事《回家你可别声张》,内容如下:

整整一天,家里的大门始终上着锁,小院与世隔绝。张万和杜薇心里郁闷,嘴上还不好说,想想明天就走了,决定保持沉默。

晚饭时,张万嫌屋里太热,端着碗站在院子里凉快。想想这一出一出的,张万越发觉着奇怪,就掏出手机打给发小。发小也在城里生活,情况和自己差不多,前两天刚回家探完亲。

发小听张万讲完,说自己的经历和张万一样,偷盗谜团和要孩子典故都不是空穴来风。发小告诉张万,如果不出意外,明天凌晨,张万就会被父母叫起来,然后再以“笨鸟先飞”为由,让他们趁着天未亮赶紧回城。所谓“笨鸟先飞”,不知是受哪位“先生”点化,说只要是在城里工作的孩子,回城时都得趁半夜。

张万一边摇头一边挂了电话。半夜两点,张万和杜薇果然被父母叫醒,讲了一通“笨鸟先飞”的典故,然后催着他俩赶紧回城。

张万心里早有准备,也没多说,就和杜薇开车走了。

这一趟回老家,把张万整个人都搞蒙了。前后一回忆,这哪是探亲,分明就是上演了一出“潜伏”。不多久,张万就在省城的老乡群里把这事说了。这一说不要紧,群里十之八九的人都跟着回应,说这几次回老家,待遇和张万差不多,全是悄悄地进,悄悄地出。但也有几位老乡反映,根本没听说那些典故。回家时不仅没“潜伏”,几乎是被父母敲锣打鼓迎进村的。这可就奇怪了,一个地方咋还两种说法呢?

张万想不明白,就一个电话打给父亲,说了自己在老乡群里了解的情况,让父亲给他一个解释。父亲起先还支支吾吾,被张万问得没办法,才叹了口气说:“还不都是因为你们这帮熊孩子!”

“我们?”张万不解,连忙问道,“我们怎么了?”

父亲“哼”了一声:“你这趟回家来干啥?”

“探亲啊!”

“走时带了啥?”

“带了啥?”张万挠着后脑勺说,“带了你们给我准备的蔬菜呀……”还没说完,张万就感觉自己脸红了。

“你不好意思说是吧,我说!你们这次来,除了带菜,还带走了钱!”接下来,父亲打开了话匣子。

父亲告诉张万,偷盗谜团、要孩子典故、笨鸟先飞都是杜撰出来的。像张万这样,父母在农村、孩子在城里的家庭,在农村很常见。这样的孩子被乡亲们戏称为“吸血鬼”。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的孩子大多有个特点,平时农忙需要帮手时不回家,地里收成完、把庄稼换成钞票时才回家。表面上是回家探亲,实质上就是回家拿钱。为了让城里的孩子活得像个样,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把种地的全部收入悉数“上交”。农村的父母,则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一开始大家也觉着挺正常,后来随着思想的转变,越来越觉着憋屈。但给孩子给习惯了,孩子拿钱也拿习惯了,父母又怎能主动断了孩子的奶?

慢慢地,村里的这帮老乡亲,就越来越鄙视这样的孩子。谁家的孩子这时来探亲,准会被邻居笑话好几天。同时,乡亲们也越来越担心,自家孩子探亲的时机合适不合适。张万前两天回家,正赶上地里的土豆刨完卖完。乡亲们约定俗成,就编了三个典故来忽悠孩子。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省得让邻居们看见笑话,丢了父母的脸。

张万听父亲说完,心里压上了一块石头。停了半晌,张万才对父亲说:“什么时候给玉米打农药?”“还得一个月。”父亲说。张万语气坚定地告诉父亲:“到时我回家。”父亲停顿了一下,回了一声响亮的“好”。

张万想好了,回家时带回两万现金,顺便再捎带些城里的新鲜玩意儿。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xiandai/1545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页 1 2
阅读相关现代故事标签:人间万象
灰色涟漪发布的其他现代故事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