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历史故事 >参加红军,走的是二哥的“后门”

历史故事《参加红军,走的是二哥的“后门”》

栏目:历史故事|发布:海秋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14】篇文章
日期:2022-01-26|来源:文史博览|作者:佚名|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海秋发布历史故事《参加红军,走的是二哥的“后门”》,内容如下:

我将这首诗念给父亲听,父亲听完神色庄重,好一阵儿还没回过神。我猜想,父亲又在回忆过去了。过了许久,父亲说了句:“是那么回事。”

非常痛心的是,我的二伯父郑仕友,投身革命、追求革命,却未能盼到革命胜利的那天。在红军过草地时壮烈牺牲,时年23岁。

长征的艰难,不是今天的人们所能想象的,有人坚持下来了,也有人坚持不下来。父亲回忆说,晚上睡一觉,第二天一早醒来,可能就会有哪位战友坚持不住而离队了。二哥的牺牲,让不满14岁的父亲感到了孤独,不由想念家乡的亲人。他当时产生了回一趟家乡探望亲人的想法,于是父亲找到首长。面对这位小红军,讲革命前途、理想,定是似懂非懂,于是,首长说出了下面一段话:你不能回去,你是小红军,你哥是红军的营长,如果回去万一被白匪抓住,是要杀头的。道理非常的直白,父亲听的也明白,回家乡探望亲人的念头,就这样埋进了父亲的心底,事隔多年才冒出来。

父亲曾给我们讲过一件事,1971年夏天,父亲身体欠佳,组织上安排他住进了湖南医学院附二院十四病室(今湘雅二医院十四病室),即老干病室,同期住进了一位还在湖南株洲某部服役的胡伯伯,也是一位老红军。两人一交谈,原来也是四川巴中的老乡,家乡村庄甚至相距不是太远,同年参加红军,只是部队不同,没有产生交集。

胡伯伯说,当年那么艰苦,哪有不想家的,不过我没向首长提回家乡探望亲人的要求,暗地里嘀嘀咕咕,可这暗地里嘀咕反倒坏了事,被认作有逃兵嫌疑,五花大绑押到了首长面前。当时,当逃兵是有可能要杀头的。首长旁边还有一位首长,我很熟悉,便大声抗辩:我没想当逃兵,只是想回乡探望一下亲人。那位首长趁机说,这小子我了解,不会当逃兵。胡伯伯这时指了指脖子上的脑袋,望着我父亲笑了笑:“老苏,这事我还真不该跟旁人嘀咕,应当像你一样,直接找首长说,也就不会受到五花大绑、差点掉头之惊吓。”

父亲所属的部队,为红四方面军第九军。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从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结束。历时一年零七个月,途经4个省,行程10000余里。父亲这位年纪小小的红军,与那些红军大哥、大姐、叔叔、伯伯一道,翻过4座雪山,走过两回草地。这万余里的行程,父亲的步幅小,体力消耗自然也要大些。那种艰难、困苦,在父亲的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一路乞讨,寻找党组织

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主力在西北集中,形成了横跨黄河两岸发展,雄峙西北的战略态势。

10月下旬,父亲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在军长孙玉清的率领下,渡过黄河。此时,中共中央决定,河西部队改称西路军。

众所周知,接下来,西路军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同军阀马步芳部进行了4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到了1937年3月中旬,父亲所在的第九军已被敌人打散,军长孙玉清在酒泉南山不幸被俘,后在西宁英勇就义。部队被打散后,父亲就踏上了逃亡之路。在路上,他有幸遇上两位年长的红军,于是3人结伴开始了逃亡、同时寻找党组织的艰难路程。

白天,3人不敢外出行走,怕遇上搜捕的敌人,只能选择夜行。可他们也不能完全昼伏夜行,还要想办法填饱肚子,年长的红军外出找吃的,容易引起外人的注意,于是父亲主动承担起这个任务。白天,父亲扮成叫花子外出讨饭,讨得食物带回躲藏地;夜里,3人再结伴而行。

很多年后,父亲跟我们讲起这件事总是略显遗憾,因为当时也没有问问那两位叔伯姓甚名谁。我们插话,也许是当时残酷、险恶的环境,谁也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

后来,3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驻兰州的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又用汽车将3人送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很快,另外两人被送往延安。父亲明白,这两人一定是首长,他壮着胆子想问个究竟。办事处的同志笑答:“小同志,你只要知道他们是首长就行了。”

父亲不能像那两位首长一样去延安,而是留在了西安办事处,工作是印刷书刊、文件。1938年下半年,父亲被派往延安抗大政治部工作,随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组织上又将他送往抗大陆军中学,后转入抗大七分校继续学习。1945年至1946年,父亲又被派到延安中央特别党训队学习。

记得1991年,我工作的单位从外地调来一位领导。一个星期天,他带着8岁的儿子到湘潭市青少年宫玩,前坪有一架退役的周恩来总理坐过的飞机,看完飞机,他们又登楼参观了湘潭市健在老红军图片展。后来,当他听别人说我父亲也是老红军时,连忙问我,那个展览,怎么没见姓郑的老红军?

于是我跟他解释,这个中央特别党训队,是专门培养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人员的机构。为了工作需要,父亲由郑仕金改名为苏明德,此后一直延用此名,这就是展览里没有郑姓红军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lishi/1146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标签:钩沉历史
海秋发布的其他历史故事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