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历史故事 >红色家书中的信仰与力量

历史故事《红色家书中的信仰与力量》

栏目:历史故事|发布:海秋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14】篇文章
日期:2022-01-26|来源:文史博览|作者:闻沐|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海秋发布历史故事《红色家书中的信仰与力量》,内容如下:

百年前的华夏大地满目疮痍,风雨飘摇。军阀的纷争,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和侵略,使得战乱不止,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彼时的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仁人志士,他们为救亡图存而抗争,为笼罩在黑暗中的国家向何处去苦苦找寻出路。

爱国:“青年是国民之一,自然应该负救国的责任”

1921年1月,23岁的周恩来赴欧洲求学3个月后,在伦敦给表兄陈式周写了一封信:

“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且既来欧洲猎取学术,初入异邦,更不敢有所自恃,有所论列。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

在这封信里,周恩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认识和所思所想:第一,为什么要到欧洲去求学?他说其主旨就是为了探求解决社会问题之道,探求学问、确立信仰。第二,中国的出路在何方?

在欧洲期间,周恩来广泛涉猎各种学说思潮,以审慎求真的态度“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经过学习和思考,在比较了英、法、德、意、美、俄等国的发展道路后,周恩来提出,“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随后的一年,他在学习、信奉革命思想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最终提出“当信共产主义原理”,而且毕生奉行、矢志不移。可以说,这是周恩来走上革命道路的“初心”所在,是他信仰共产主义的思想起步之处。

如同周恩来一样,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当时众多年轻一辈皆提出,要以自身之力来改造社会,担负责任。

1925年9月,19岁的王稼祥在即将远赴莫斯科时给堂弟、旧日同窗王柳华写信说:

“我们跋涉千里到外面来读书,到底为的什么?是否只想借此弄得一个饭碗,终身做个糊涂虫呢?还是想为我们前途幸福计,去改造社会呢?”“怎样才可以打倒帝国主义呢?我们必联合被压迫者,共同去革命。”“青年是国民之一,尤是国民的优秀者,自然应该负救国的责任。……我们应当负改革中国政治的责。”

王稼祥与王柳华年纪相当,两人在家乡的小学同窗,有手足之情。当王稼祥离家外出求学时,两人都流下了难舍的热泪。这封信没有涉及家庭亲情等内容,而是探讨有关阶级地位的问题,探讨对国民党的认识问题,探讨作为有志青年要何去何从的问题。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王稼祥已经坚定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立场,要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中,要在黑暗之中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与被压迫者共同去革命,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说,这时的王稼祥已经具备共产主义的信仰。

1921年5月,刚满17岁的任弼时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在即将从上海启程时写信给父亲任思度,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和对家人的牵挂不舍。他在信中写道:

“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

这封信篇幅虽短,但感情丰富。此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前途茫茫。为了国家,为了理想,任弼时不得不踏上新的征程,一方面怀有寻求真理、改造中国的伟大抱负,另一方面又时刻惦记着父母与家中亲人。双重的感情,在国与家的矛盾中重合,细微之处可见伟大。

同在海外的青年聂荣臻在1922年6月3日写信给父亲聂仕光、母亲唐雨衫,汇报自己在比利时勤工俭学的情况。虽身在异国,但他心中想得最多的还是国家的危亡和百姓的多艰:

“海外游子,悬念何如?又闻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猖,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

”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信中字字可见聂荣臻对内忧外患现状的强烈不满,他急于为国出力,改变不堪的现状,他表示留学的目的在使”四万万同胞均有衣食“,可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真性情和矢志革命的高尚情怀。

俞秀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党内最早参加与军阀作战的军事工作先行者。这封给父母亲的信就是他1923年1月10日加入讨伐陈炯明的北伐军时,在福州写的:

”父亲,我的志愿早已决定了,我之决志进军队是由于目睹各处工人被军阀无理的压迫,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我不能不首先打倒劳苦群众的仇敌——其实是全中国人的仇敌——便是军阀。进军队学军事知识,就是打倒军阀的准备工作。

“家中现在如何?我很记念。我所最挂心着还是这些弟妹不能个个受良好的教育……我在最近的将来恐还不能帮助家中什么,请你们暂且恕我,我将必定要总报答我最可爱的人类!”

俞秀松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思想较为开放,认为学习新文化是救国救民的重要途径,母亲贤惠善良,时时教育儿子要行善积德,所以俞秀松从小立志要做利国利民的人。这封家信抒发了他打倒军阀、解救人民的崇高理想,爱国的良知驱使他只能抛却自己对家人的牵挂和歉疚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李大钊是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20年3月31日,李大钊在国立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随后他又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4年,李大钊被北洋政府明令通缉,他在写给妻子赵纫兰的信中这样说:

“目前统治者的猖狂只是一时的恐怖罢了,不出十年,红旗将会飘满北京城。看那时的天下,竟是谁人的天下!”

李大钊对共产主义的胜利满怀信心,始终抱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写下这封家书之后,当李大钊再次与妻子见面时,已是生离死别。习近平总书记说:“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事实上,经过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许多渴望改变民族命运、寻求救国道路的青年和有志之士的观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主张走十月革命道路、信仰共产主义的爱国者。这些家书无疑记录了他们选择信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逐渐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留驻的是思想的光芒和追寻真理的执着。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lishi/1146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 3 4下页
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标签:革命故事
海秋发布的其他历史故事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