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历史故事 >何以为“老杜”

历史故事《何以为“老杜”》

栏目:历史故事|发布:四叶星光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114】篇文章
日期:2022-04-17|来源:青年文学家|作者:董冠华|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四叶星光发布历史故事《何以为“老杜”》,内容如下:

在老杜的一生中,为生活而奔波一直没有间断,哪怕是在较为安逸的成都草堂时期,也是靠着朋友的接济,贫困和疾病一直缠绕着他,这是他越来越变得苍老的催化剂,所以出蜀后,在夔州羁留和荆湘流浪的时期,他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个衰老翁。此时的衰老,不仅是身体和年龄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在悠然自怡的草堂中,老杜也不能够变得如陶、谢一般忘情山水,在舒适的生活之中,还穿插着“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野望》)的感慨,那种如慈祥老翁一般的悲天悯人的胸怀也未曾消逝。虽然,“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但最后仍然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老绝非是“苍老”,而是一种对生命执着的韧性,它所带有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年轻的力量。然而,正如之前所讲,在老杜的生命中,流离于乱世才是生命的常态,兵祸之乱使得他不得不再次离开草堂,在川蜀大地上颠沛,在这个过程中,他写出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老杜此时的诗歌所体现的悲壮与雄浑不再局限于个人、社会,它已经上升到时间、空间的角度,也就是拥有了宇宙观的哲学思考。这时老杜之“老”充满了哲思的智慧,而这也为老杜人生最艰难却也是最辉煌的阶段—流落夔州和荆楚大地奠定了基础。当他来到夔州时,社会依旧动荡不安,而他的那些老朋友们,诸如李白、高适、严武、房琯都已经相继离开了人世,他也因长期的贫病折磨而衰老,此时此刻“致君尧舜上”已经对他没有吸引力了,黎民、人生、自然、宇宙才是他的关怀所在,正因为摆脱了外界的束缚,所以这个时期才是他诗歌创作的顶峰。“其感情内涵亦更趋凝重、深沉而又莫可名状,对于这种变化可用老、大、神三字加以概括”,正是老而劲、大且雄、神且通,其名作《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登高》《阁夜》皆是作于此时此地。之后老杜至荆湘地区,这也是他一生光辉苦难的结束地,他此时的心灵状态已经不再是世俗所能约束的了。“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他又在岳阳楼上发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的慨叹,人世之黯然和宇宙之宏伟,在鲜明的对比中却好像合为了一体。超凡入圣的老杜尽管在形体上是老衰病残的,但他的灵魂在生命的尽头于天地合为一体,在一种愉悦的审美状态里生生不息。

二、审美之“老”

首先,从杜甫诗歌的创作理想和审美观念来看,“老”也是十分契合的。庾信是老杜所崇拜的诗人,自然在诗歌创作风格上有向他学习的地方,在其《戏为六绝句》中说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另又在《咏怀古迹》中说道:“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老杜在评价诗人时,“老”字象征着技巧的纯熟、学力的博厚,于是他自己也就不自觉地追求着“老”的标准,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在其他的艺术上,杜甫也是将“老”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之一。例如,在绘画方面,就有“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据统计,杜诗中言“老”者达340余处,与“老”相关的意象概念亦是不少,如“瘦”有20余处,“病”有120余处,“枯”有90余处,“衰”有160余处,可见老杜将他对文学追求的理想真正地用在了诗歌创作的实践中,在这样的意象群中,自然会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这一点他自己也是清楚地认识到了。他在《进雕赋表》中自评道:“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时敏捷,扬雄、枚皋不可企及也。”历来的杜诗研究学者都对这一风格特点是一致赞同的,沉郁顿挫的关键就是思想深沉,意蕴浓郁,辅之以技巧的老练,却又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是老杜在人生中历经苦难和磨炼而达到的境界,所以说读老杜诗要是看不出个“老”字便不透彻。

其次,需要说到的是杜甫独特的审美风格,在安史之乱还没有爆发的时候,经济、文化、军事都是一片繁荣的状态,这样的社会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盛唐时期人们的审美变得以“丰腴”为主,无论是书法、绘画、雕塑皆是如此,在人们印象中最为深刻的盛唐绘画恐怕就是那些圆润丰满的仕女图了。而在这样的社会审美氛围里,杜甫以“瘦硬”“骨削”为审美要求,进行着自己的创作,与时代格格不入,这样就能够表明在那个年代老杜为何显得落寞,也没有像他的那些好友一样那么有名。正因为杜甫独特的审美,使其诗歌很容易走向“老”这一路途,“瘦”“病”“老”的概念总是会联系在一起,他越到晚年这种审美观越发坚固。老杜的这种审美风格在他的诗歌中就有明显的提出,例如,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提出对书法艺术的要求是“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不仅在书法艺术上,他在绘画上也提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见解,如《房兵曹胡马》中写道:“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他理想中的骏马应该是劲健有力,体骨轮廓分明,他是反对当时那种将马画成丰满形象的,在《丹青引赠曹霸将军》中说道“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就是批评韩干画马过于丰腴,体现不出骏马神气清爽的特点。葛晓音先生认为这与杜甫“偏爱气骨峥嵘、瘦硬通神的艺术趣味有关”,这样的艺术趣味,与当时人的审美氛围是不大符合的。但是在步入中晚唐之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杜甫诗歌越来越契合,这样的审美风格自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韩愈的“奇崛”,孟郊的“苦寒”,贾岛的“瘦削”,乃至李贺的“悲冷凄苦”,无不是受到老杜这种审美风格的影响。时间来到宋朝,老杜在文坛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正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和审美风格符合宋人“追求理趣与老境美”的要求,善于炼字,长于语句的倒装,在兼济天下的状态里还能够在草堂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这一切对于想要求新求变、追求生活责任和个性自由不冲突的宋人都有莫大吸引力的。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江西诗派,老杜正是这群诗人所要效仿和追求的极致,黄庭坚不仅在诗歌上学习老杜重视文字推敲,其集杜诗也是十分出名的,而且在书法艺术上和老杜所提倡的“生硬瘦削”一脉相承,正如苏轼评价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为“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这样的影响也在其他的成员身上体现,钱钟书先生认为:“陈师道之细筋健骨,瘦硬通神,自为源于老杜无论矣。”老杜的创作理想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能在后世开辟出新的诗歌沃土,想必他也是十分欣慰的。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lishi/1434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标签:历史人物故事 杜甫故事
四叶星光发布的其他历史故事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