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历史故事 >古人防暑降温有妙招

历史故事《古人防暑降温有妙招》

栏目:历史故事|发布:雨过天晴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60】篇文章
日期:2024-01-24|来源:民间故事选刊|作者:佚名|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雨过天晴发布历史故事《古人防暑降温有妙招》,内容如下:

在过去一段漫长的年代,在没有电、空调、电扇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过夏天的呢?他们都有哪些传统的避暑方法?

房檐角度藏玄机

明代以后的建筑规制是:“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简单的建筑法式,里面却有大奥妙。

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来设计出檐的角度。宫内的北房有了这个角度的屋檐,就能够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得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故宫里的窗子也大有文章。窗户一般上边可以支起来,下边可以拆掉,这样敞开通风,室内也会比较凉快。

卷帘凉棚造阴凉

宫中营造人工阴凉的方法也不少。比如,屋檐前面悬挂帘子,一方面可以遮挡阳光,另一方面也留有空隙保持通风。帘子何时挂何时收当时都有规定。

帘子还有等级划分,最高级的是用斑竹、香妃竹编织的,饰有各种图案,等级低的是用苇箔编成的。道光帝所作《湘帘》诗说:“一桁垂银蒜,编成翠竹箩。篆烟留细处,草色看时多。月下纤无影,风前动有波。湘江遗趣在,夏永静如何。”

更大一点的工程是搭凉棚,就是在宫殿顶上和院里搭个顶盖来遮蔽阳光。棚匠们用简单的圆木作为支架,搭好后上边铺上苇席,并用绳子捆扎好。这种凉棚可卷可展,烈日当头的时候展开遮挡阳光,早晚时再收起来通风。搭凉棚一般在阴历四月开始。故宫修缮记录中记载,1934年绛雪轩前罩棚加固、1936年养性斋罩棚替换大木及油饰工程、1938年再次修理绛雪轩罩棚等,所以从故宫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照片中还能看到凉棚。

“洋桶”盛冰作“冰箱”

冬季储藏冰块到夏季用的习掼,在我国北方由来已久。考古发现,在周代就有了冰窖。明清时候,盛夏也会大量用冰。冰窖一般有官窖、府窖和民窖,《大清会典》中记录的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胜门外、正阳门外都设有官窖,共计18座,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25000块。

冰窖造型基本相同,采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这些冰块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由采冰者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转年的夏天使用。隆宗门外西南的造办处附近就有一处冰窖。

清代宫内储存冰块的器具被称为“冰桶”“洋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为内胎,也有用金属胎的。形制呈斗状,口大底小。盖多采用很厚的木板,两腰部都有铜环,方便搬运。有四条腿足,足下还装有托,用来防止潮湿。

“洋桶”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和保鲜食物;另一个用途是降低室内的温度。

冰碗御药暑汤解热

夏季冷饮也是宫中防暑的佳品。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圆洋粉、葡萄干、鲜胡挑、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冰镇后吃起来绝对爽口。

宫中的御医在夏季还会开出消暑的方子,诸如香薷汤、暑汤等汤剂,还有金衣祛暑丸、香薷丸、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六合定中丸等丸药。这些药方主要的成分是藿香、香薷、白术、苍术、厚朴、扁豆、陈皮、茯苓、半夏、木瓜、滑石、甘草等,主治湿疫时气、暑湿感冒。

还有一种避暑办法,是制造人工瀑布:在屋中造一个水池,然后用水车把池水车到屋顶上,水流再从屋顶冲入水池中,以此循环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古人防暑还利用工具,例如有雨伞、扇子、凉帽、凉席、竹夫人,等等。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lishi/2279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标签:历史趣闻轶事
雨过天晴发布的其他历史故事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4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