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民间故事 >苏轼正名

民间故事《苏轼正名》

栏目:民间故事|发布:西窗过雨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68】篇文章
日期:2023-08-23|来源:民间文学|作者:徐永忠|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西窗过雨发布民间故事《苏轼正名》,内容如下:

没想到,郎二皮记恨王省,趁苏轼被贬的机会,写信给府台,说王省是苏轼的同党。王省因此受到牵连,被革职后离开了余杭。

郎二皮还四处散播谣言,说盛达、廖荀和王省沆瀣一气,大肆贪污工程款。民工听到谣言后,怕拿不到工钱,纷纷离去。

村民们不了解情况,见工程停了,都在背后指指点点,说盛达和廖荀黑了良心。他俩虽然多次解释,可根本没人相信。盛达有个妹妹,年前说好了婆家。如今婆家听说了盛达黑了良心贪污工程款的谣言,竟然退了婚。

工程款没了着落,也没人干活了,廖荀和盛达商量怎么办。

盛达说:“我们向王大人保证过,不管如何困难,都要按时完工,做人要讲诚信,没人,我们自己干,没钱,我们卖田卖房。”

廖荀说:“桥已经造了一半,我自己会石匠手艺,问题不大;疏浚河道是大工程,如果实在干不了,我想王大人也能够谅解的。”

盛达咬牙说:“君子之言重如泰山,待河道疏浚完成,自然没人在我们背后说闲话了!”

从那天开始,廖荀承担了出资造桥的任务,盛达承担了河道疏浚的任务。

两年后,苏轼再次被朝廷启用,封为龙图阁学士,重回杭州主政。王省也被召回,到府衙任职。

苏轼回杭后,心里记挂着盛清港那半拉子工程,便带着王省第二次到了瓶窑。一行人也没通知新县令,直接向盛清港走去,快到的时候,见平白无故多了条路,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修的。恰巧,路沿有个人在种庄稼,王省上前打听后才知道,盛达清理河道时,老百姓因为误会他贪污银子,原先堆放淤泥的地方不让堆了,没办法,盛达只好将淤泥沿自家的良田堆放,淤泥干了后,村里人为图方便在淤泥上行走,也就成了路。

一行人沿路视察盛清港,见河水清澈,上面的石桥也造好了,便兴致勃勃地走了过去,只见有个破衣烂衫的人抱着根扁担坐在桥上,走近一看,竟然是廖荀。

原来,廖荀原先在栲栳山和南山采石料,但老百姓误会他贪污银子,不允许他采,无奈之下,他只好出银子买。桥造好后,家里的银子也花光了,他凿石像的活也被人抢走了,实在没办法,只好每天坐在桥上等人请短工过日子。

“那盛达呢?他怎么样了?”王省问。

廖荀叹了口气,说:“他住在窑洞里。”

原来,苏轼和王省被贬后,不少劳工还没拿到工钱,他们找盛达讨要,盛达无奈,只好将田地卖了。清淤结束后,盛达将房子卖了当本钱,继续到窑山开窑场,谁知,别人都误会他在清淤时贪污,不但没人给他干活,连烧好的陶瓷也无人问津,只好在窑洞里过日子。

苏轼和王省做梦也没想到,盛达和廖荀会因为自己被贬而沦落至此,正感慨间,新县令急匆匆赶到。苏轼让新县令召集乡亲,并去窑洞将盛达接来。

没一会儿,盛达到场。苏轼拉着盛达和廖荀走上桥头,高声说:“盛廖二人,舍财清淤造桥,被诬贪污官银,今日澄清,还他二人清白。”众乡亲这才明白确实冤枉了人家。

苏轼回到府衙对王省说:“盛廖二人,尽心干事,反遭小人冤屈,我们身为父母官,当为干事者撑腰立身,方得风清气正。”

说完,苏轼提笔写下了“澄清”二字。他让王省计算清淤造桥的费用,连同“澄清”二字,送到了盛廖两人的手上。

他俩大为感动,将“澄清”二字镌刻于桥侧,这桥自然被人称为“澄清桥”了。慢慢地,盛清港也被称为“澄清港”,淤泥堆放而成的路,也被人称为“澄清路”。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minjian/1916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页 1 2
阅读相关民间故事标签:民间传奇故事 苏轼故事
西窗过雨发布的其他民间故事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