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文摘精选 >跟着父亲做了十几年豆腐

文摘精选《跟着父亲做了十几年豆腐》

栏目:文摘精选|发布:梨花月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57】篇文章
日期:2023-09-21|来源:读者·原创版|作者:慎微|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梨花月发布文摘精选《跟着父亲做了十几年豆腐》,内容如下:

那时候,我觉得一年真的太漫长了,常常期盼自己快快长大,或许就能远离豆腐坊的喧噪。父母却渴望着忙碌些、更忙碌些。母亲点拨我:“我们虽然忙点儿、累点儿,可还能挣上钱。你看看,将一颗黄豆做成豆腐、豆皮,得经过多少道工序?人也一样,为了过上好日子,得吃许多苦。”母亲又说:“你要是不好好读书,那就和我一样,做一辈子豆腐。”

但我就像一颗总也泡不开的黄豆,笨拙得让人心生怜悯。

豆腐新鲜出炉时,散发出的那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和姐姐不爱吃豆腐,但其他豆制品还是爱的,我最爱吃豆油皮。

所谓豆油皮,是熟豆浆在静置过程中凝聚在表面的一层皮。一大陶缸豆浆,最多也就能得到三张豆油皮。是否能凝成豆油皮取决于豆浆的浓稠度,磨浆水放得多,豆油皮便凝结不出。这也是判断豆腐好坏的标准。

从小,我和姐姐都不怎么喜欢豆浆,嫌豆腥味儿太浓。现在我倒是爱上了豆浆,可自从我家豆腐坊停产,我再也喝不上小时候那像奶一样的豆浆了。我曾经嫌弃的,是如今再也得不到的珍宝。

大概是在我小学升初中时,家里靠豆腐坊和小摊生意攒了些积蓄,外债也还得差不多了。母亲起心动念,想翻新老房子,父亲看着一院破烂家当,咬了咬牙说:“翻新不如重盖。”

母亲打算盖个小二层,父亲又咬咬牙说:“要不再加一层?”冀城老家有个习俗,谁家房子盖得高,就证明谁家的生活过得红火。父母都来自农村,他们俩这些年在县城打拼,免不了成为同乡眼里的焦点。

母亲明白,父亲是想在同乡面前扬眉吐气。过了半晌儿,母亲说:“干脆建个四层楼,楼顶做成豆腐坊。”

父亲被母亲镇住了,这回轮到他沉默了。

母亲说干就干,大干特干,东拼西凑地借钱。自此,我们一家,豆腐坊、小摊、工地,三头儿忙活。为了省钱,父亲晚上带着我们当小工,挑砖、搅沙子、推倒旧屋、挑完整的青砖和红砖……

新家就这样一点点地支棱起来了,豆腐坊也安置在了新房的四楼,日子过得风风火火。在城里盖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件事让父亲自尊心爆棚。那段日子是家里最欢快的时光,父亲难得温和下来,蹲在家里修修补补,忙里偷闲时,会站在各个角落打量新房,眉眼里难掩光彩,那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如愿和骄傲。

2019年,家里的豆腐生意转让出去了,那几台曾承载我们一家“黄金十年”的机器也一并转让了。2006年至2019年,我们奋斗了整整13年。我家的豆腐坊见证了我们这个小家庭的激荡,而对整座小城来说,这不过是时代发展中的一朵浪花。

靠着豆腐坊,我们一家脱贫奔小康,因为有了这样一门手艺,我们才得以获取温饱、体面的生活。母亲总以为我以后要接班做豆腐、卖豆腐,不承想,这生意顺其自然地结束了。小摊和豆腐坊构成了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如今被一一割舍,真有种恍然如梦的感觉。

对于豆腐坊,我心中始终有股复杂的情愫,里面掺杂着对父亲的埋怨和童年生活的疲惫,偶尔会回想在西北的冬夜里磨豆子、烧锅炉、做豆皮的时光。家里不再做豆腐后,我头一次吃上了从超市里买来的豆腐,总觉得味道不对。我时不时和姐姐开玩笑说,要论做豆腐,没人比我们更堪称“老师傅”了,豆腐品质的优劣,我一抿便知。

不过在此之后,我也永远找不回记忆中的味道了。那味道中浓缩着一个家庭作坊的激荡,驻留了整个县城作坊时代的记忆锚点。而浪头打过,一切的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wenzhai/2065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页 1 2 3
阅读相关文摘精选标签:散文随笔
梨花月发布的其他文摘精选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