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文摘精选 >开门七件事——油的由来

文摘精选《开门七件事——油的由来》

栏目:文摘精选|发布:倚东风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29】篇文章
日期:2022-01-08|来源:现代阅读|作者:李树新|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倚东风发布文摘精选《开门七件事——油的由来》,内容如下:

这里所说的油指的是食油、食用油、脂肪,是在制作食品过程中使用的动物或者植物的油脂。

人类饮食离不开油。油是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是提供人们所需脂肪的重要来源,也是人体维生素E的首要来源,同时还是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主要来源。食用油中含有的脂类是人体必需营养素之一,它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是产能的3大营养素,在供给人体能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经食用油烹制的食物不仅由生变熟,口味改善,还能促进食欲和增加饱腹感。飘散着浓浓香味的油又醇又香,点点滴滴滋润着百姓生活

中国烹饪十分注重用油,油是人们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调味品之一,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东西。南宋时,油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有时,作为生活必需物资的4个代表,即“柴米油盐”,油也有一份儿。

探究油的由来、油脂的制作、油的种类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古书《黄帝内经》:“王母授帝以九华灯檠,注膏油于卮,以燃灯。”这是说油是西王母授给黄帝的。清代《渊鉴类函》:“黄帝得河图书,昼夜观之,乃令力牧采木实制造为油,以绵为心,夜则燃之读书,油自此始。”这是说黄帝从河图书中得到的启示,采木实为油,显然已是榨油。而黄帝时既无书也无榨油技术,故此说不可信,乃后人伪托。另据明代《事物绀珠》载,油是炎帝最先创制的。当时,炎帝遍尝百草之后,大大拓宽了人们的食物来源。但很多植物虽然能吃,却不好吃,需要加些作料。后来,炎帝又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发明了从动物身上提取油的方法。另外民间还有所谓“神农作油,轩辕作灯,唐尧作灯檠,成汤作蜡烛”的传说

从脂膏到植物油

中国古时食用动物油很早,烹饪史料表明中国人先用脂后用油,脂油之间有很长的过渡时期。今天的油经历了从脂膏到植物油的历程。

膏与脂

早时称油为“膏”或“脂”,现代烹调中不可或缺的油脂在周秦两汉时期已经广泛食用。

周代,人们针对不同的原料和季节,使用不同的动物油进行烹饪。如春天烹饪小猪、小羊用牛油;夏天烹饪干鱼、干野鸡用狗油;秋天烹饪小牛、麋鹿用猪油;冬天烹饪鲜鱼、野雁用羊油。

先秦时人们所吃的油主要也是动物脂肪,“凝者曰脂,释者曰膏。”也就是说,“脂”为固体的油,“膏”为液体的油。东汉《释名》:“戴角曰脂,无角曰膏。”即从有角的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油叫“脂”,从无角的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油叫“膏”。“脂”是有角的家畜(如牛羊)的脂肪,常温下较坚硬,色泽洁白;“膏”是无角家畜(如犬、豕)的脂肪,较稀软。人们在烹饪时用脂膏作为传热介质(如油炸和油煎)和调味料。狗虽然属于无角动物,但痩肉多,肥肉少,从它身上提炼的油很有限,所以人们常说“狗肚子盛不了二两油”。魏晋南北朝时期,食用油一般不再称“脂”而称“油”了。

素油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发现沙果仁和杏仁中也含有油。于是,将它们除去外壳,捣碎后搅拌,然后涂在丝织物上晾干,从中刮出像油一样的东西,人称“素油”,即植物油。

植物油的加工利用起始于东汉末年、三国和西晋时期。据《释名》记载:“柰油,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果木,也称“花红”和“沙果”。

缯是当时丝织物的总称,古谓之“帛”,汉谓之“缯”。将沙果仁和杏仁捣烂搅和后涂在丝织物上,待干后像油一样,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植物果实中含油,但其提取的方法和成品还是比较简单和原始的。其实这并非真正的素油,真正的素油最早是从一种名叫“乌桕”的乔木果仁里榨取的。明代《天中记》:“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捣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这里的“乌臼”就是“乌桕”树。

汉代已出现芝麻油之类的植物油。芝麻系胡麻科胡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芝麻种子含油达50%——60%,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魏晋南北朝时期植物油已较多地用于烹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中有炙豚法:“取新猪膏极白净者,涂拭勿住。若无新猪膏,净麻油亦得。”西晋《博物志·卷四·物理》:“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按东汉《汉书》所说,芝麻乃张骞从西域带回的种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北宋《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食用的素油。从《齐民要术》看,当时的食用植物油至少已有芝麻(胡麻)、荏子、麻子(大麻)、蔓菁4种。

植物油用于食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促进了油料作物种植和榨油技术的发展。

油脂的制作

油脂的传统制取方法有煎炼法、压榨法、水代法、磨法、舂法。下面着重介绍其中3种。

煎炼法

煎炼即把动物脂肪放到锅里加热制油。《齐民要术》记有古人的炼油方法,即“猪肪炒取脂”。这里的炒就是把猪的脂肪割下来切成块,再放入陶釜中煎炼,待脂肪达到一定的温度,便化成了油。当然,这不仅限于猪脂肪,羊脂肪、牛脂肪也一样。

压榨法

压榨法是用物理压榨方式,从植物中榨取油脂的方法,它渊源于传统作坊,是传统的提取工艺。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转引南朝陶弘景的话说:“胡麻生榨者良,若蒸炒者,只可供食及燃灯者,不可入药。”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榨油,并有生榨、熟榨之分。汉语中有“属芝麻的——不打不出油”和

“少一粒芝麻不缺油”的俗语,除了其形象的寓意外,也反映了植物油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的记载。明代的《天工开物》记载:“凡取油,榨法而外,有两镬煮取法,以治蓖麻与苏麻。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皆从榨出也。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与杞次之。”

元代《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中第一次绘制了榨油的机器“油榨车”,并用文字解释道:“用四根坚硬大木,周围各五尺,各一丈多长,在地上叠作卧床。上面做槽,底下用厚板嵌成底盘,盘上开凿圆小沟,下面通到槽底出口,以备注油进承接器内。凡在榨油时,先用大锅炒芝麻,炒熟了用碓舂,或者用碾碾烂,再上甑蒸过。”

水代法

水代法在油脂制取中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方法。对于香油,特别是小磨香油的制作,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制取小磨香油通常选用粒大饱满的艺麻,用大火反复炒制,放入石磨中磨成芝麻酱,倒入制油器具,加入适温适量的水替代出香油。

水代法的原理不同于压榨法。此法是利用油料中非油成分对水和油的亲和力的不同,以及油水之间的密度差,经过一系列工艺过程,将油脂和亲水性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分开。芝麻种子的细胞中除含有油分外,还含有蛋白质、磷脂等,它们相互结合成胶状物,经过炒籽,使可溶性蛋白质变性,成为不可溶性蛋白质。在炒熟磨细的芝麻酱中加入水,经过适当的搅动,水逐步渗透到芝麻酱之中,油脂就被代替出来。

具体来说,水代法生产香油的生产工艺流程是:芝麻→筛选→漂洗→炒籽→扬烟→磨酱→兑浆搅油→振荡分油→毛油处理→小磨香油。

(摘自商务印书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文化记忆》 )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wenzhai/938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文摘精选标签:科普知识
倚东风发布的其他文摘精选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