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文摘精选 >显微镜下的室友:蟑螂

文摘精选《显微镜下的室友:蟑螂》

栏目:文摘精选|发布:倚东风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29】篇文章
日期:2022-01-08|来源:现代阅读|作者:罗布·邓恩[美]|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倚东风发布文摘精选《显微镜下的室友:蟑螂》,内容如下:

别老是和同一个敌人交战,否则你将教会他你的所有战术。—— [法]拿破仑·波拿巴

昆虫通过自然选择不断演化来应对人类的新式化学武器。人类的攻势越猛烈,它们的演化速度就越快。这样的故事历史上一再上演,特别是在那些人类最想消灭的昆虫身上,比如德国小蠊(蟑螂最常见的种类之一)。

每次人们发明出新的杀虫剂,只要几年,有时甚至只要几个月,就会出现对它们产生了耐药性的德国小蠊。有时,对已有杀虫剂的抗药性还会使它们对新杀虫剂也产生抗药性。这意味着战争还没打响就已经结束了。一旦出现了有抗药性的德国小蠊,它们就会扩散开来,而只要人们还在使用旧的杀虫剂,它们就会肆无忌惮地生长繁殖。

蟑螂和人类发明的杀虫剂之间针锋相对的斗争令人称奇。一代代的蟑螂快速演化出躲避、分解甚至利用杀虫剂的新本领。这一切都得从二十多年前美国西海岸的加州说起,故事有两个主角——名叫朱尔斯·西尔弗曼的美国昆虫学家和名叫“T164”的蟑螂家族。

一次会议上,一位蟑螂专家对我一口气说出这些蟑螂的种类:“美洲大蠊、东方蜚蠊、日本大蠊、淡赤褐大蠊、棕色大蠊、澳洲大蠊、褐斑大蠊,另外还有好几种。”地球上有几千种蟑螂,其中大部分都不在家里,也无法在家里生活,不过这最讨厌的十几种,天生具有一些能力,能在室内繁衍。比如这些蟑螂里有好几种都能单性生殖——雌性能独自繁育后代。尽管那些生活在室内的蟑螂都有些特殊的适应能力,利于和人类共存,但德国小蠊的配备是最齐全的。朱尔斯的工作是专门研究怎么消灭蟑螂,特别是德国小蠊。

在野外生活的德国小蠊很孱弱,会被其他动物吃掉或活活饿死。它们只在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才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繁殖力,或许,这正是我们如此讨厌蟑螂的原因。它们喜欢我们所喜爱的居住条件——温暖宜人,湿度恰当,它们喜爱我们爱吃的食物。不管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对蟑螂深恶痛绝,我们其实没什么好怕的。蟑螂的确会携带病菌,但就和邻居或孩子身上携带病菌没两样。迄今还没有人因为蟑螂传播病菌而染病的报道,但每时每刻都有人因为其他人类传播的病菌而生病。德国小蠊的最大危害在于,当它们密度较大时会形成过敏原。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和人们臆想中的其他危害,我们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以试图消灭它们。

很难说清人类和蟑螂的战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因为在考古遗址中蟑螂的尸体无法保存完好(至少相对于甲虫来说)。而且,和研究蟑螂的生物学特性相比,人们更愿意研究如何杀灭它们。

德国小蠊大致是在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期间传播到整个欧洲的,当时人们携带容器横贯欧洲,这些容器足够大,能容纳不少蟑螂藏身。现代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认为它们来自德国。林奈是瑞典人,瑞典人曾和日耳曼普鲁士人作战,因此他觉得给这种连他都不喜欢的生物取名“德国小蠊”有很好的讽刺意味。到1854年,纽约已经出现了德国小蠊。如今它们随着不同种族的人,乘坐着船、汽车和飞机四处迁移,从阿拉斯加到南极洲都有它们的身影。

在房子和车里的温湿度随着季节变化而波动的地区,德国小蠊和其他种类的蟑螂同时生活在人们家中,而在安装了中央空调的地方,德国小蠊成了一方豪强,其他蟑螂都变少了。比如,直到几十年前,德国小蠊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不常见,但随着人们给北方运输车装了暖气,车里对德国小蠊来说也足够暖和了,它们随之往北传播;而人们给南方运输车装上了空调,车里也变得凉爽,德国小蠊随之往南传播。到达当地后,德国小蠊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居民楼里都找到了足够暖和或凉爽的落脚地,开始大量繁殖。

早在25年前,朱尔斯在家庭用品生产商高乐士公司的时候,德国小蠊已经出现了爆发的势头。他负责研发杀灭蟑螂的药物,当时市面上最有效的是毒诱饵。有了蟑螂诱饵,我们就不用在整间屋子里喷杀虫剂了。美国人用得最多的是葡萄糖,它的价格便宜,对蟑螂的诱惑力也大。生活在美国的德国小蠊对葡萄糖已经习以为常。它们的食物中有50%来自碳水化合物,其中大部分热量来自葡萄糖,而人类自身通过食用大量玉米糖浆也摄入了大量葡萄糖。我们用“吃完饭就吃甜点”来哄骗孩子好好吃饭,也用同样的甜食来诱杀蟑螂。

在高乐士公司工作期间,朱尔斯意识到他的朋友、野外昆虫学家唐·比曼投放毒诱饵的公寓里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这间公寓的编号是“T164”,唐在这间公寓里投放了毒饵,但蟑螂没有死,它们活得好好的。可当唐把公寓里的蟑螂带到实验室,它们一碰到毒诱饵上同样的毒药就当场暴毙。能毒死蟑螂的毒药在公寓里头却杀不死它们。唐告诉朱尔斯,他觉得那些蟑螂好像对诱饵避之唯恐不及。回到实验室,朱尔斯一一测试了诱饵中每种成分对T164公寓里的蟑螂的吸引程度。实验表明,蟑螂没有避开那些毒药,也没有避开诱饵中的乳化剂、黏合剂和防腐剂。那就只剩下诱饵中的糖了——葡萄糖。如果它们真的不吃糖那就太奇怪了,这意味着它们会拒绝糖这种蟑螂和大多数动物都喜欢了几百万年的食物。但事实就是这样,这些蟑螂看到葡萄糖会躲开。不仅仅是不爱吃葡萄糖,而且它们对葡萄糖深恶痛绝。不过,它们还是会被果糖吸引。朱尔斯猜想,或许这群德国小蠊(后来人们称它们为“T164”)是学会了不吃葡萄糖。聪明的蟑螂真是所向无敌。

朱尔斯验证了蟑螂会学习的假说。如果蟑螂会学习,那么这些蟑螂的后代应该会被传统诱饵所吸引。这些蟑螂的子孙刚出生还来不及学习。他通过实验来检测这些蟑螂会不会受到葡萄糖的诱惑。结果是它们没有被吸引。这些蟑螂不是学会的,它们生下来就不喜欢葡萄糖。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这种对葡萄糖的厌恶是遗传的,是通过演化形成的。朱尔斯设计了简单的遗传学实验,看看这种厌恶是怎样遗传的。他把讨厌葡萄糖的蟑螂和仍爱吃葡萄糖的蟑螂进行交配,再让产生的后代和那些爱吃葡萄糖的蟑螂杂交。实验表明,虽然不是100%,但控制厌恶葡萄糖的基因确实是显性遗传的。

随后,朱尔斯收集了世界各地的蟑螂样本,测试它们对葡萄糖的喜好。在使用毒诱饵的国家和地区中,从佛罗里达到韩国,蟑螂都演化出了厌恶葡萄糖的特征,而且它们是各自独立演化出这项特征的。他试着在实验室中再现这一过程,看看能不能人工促进演化。他用涂有杀虫剂的葡萄糖来喂养蟑螂,在实验室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际生活中相似:只需区区几代,蟑螂就能演化出厌恶葡萄糖的特性。

从某一角度来说,德国小蠊的故事很特别,再也没有第二种这样的生物了。但在另一些方面,它只不过是发生在那些居家生物身上的故事的一个例证罢了。演化的结果很神奇,富有创造性,有时甚至很离奇,但也不是完全不可预知的。了解生物所面临的机遇和相应的挑战,是预测演化会朝哪个方向发展的关键。在人类家中,生物面临的机遇包括以皮肤碎屑或人类食物为食,还有房屋可以提供庇护;而困难则是怎样登堂入室,并且在人类的猛烈攻势下幸存。

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生物会快速对杀虫剂产生适应性:这些生物拥有较高的基因多样性;杀虫剂几乎杀灭了所有的目标生物;反复对这些生物使用杀虫剂;与之竞争的生物以及危害目标生物的寄生虫和病毒都会消失。德国小蠊完美地满足了这些条件,而对于我们积极地想要铲除的绝大部分家中生物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因此,在人类家中的生物演化得最迅速,但这些演化很少是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的。

(摘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显微镜下的室友:邂逅二十万种小小生物》 )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wenzhai/937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文摘精选标签:科普知识
倚东风发布的其他文摘精选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