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历史故事 >晏殊的诗与远方

历史故事《晏殊的诗与远方》

栏目:历史故事|发布:虎列鹰扬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54】篇文章
日期:2023-09-14|来源:领导文萃|作者:彭玉平|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虎列鹰扬发布历史故事《晏殊的诗与远方》,内容如下:

在一些需要励志的地方,经常会悬挂着下面一幅字: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有的字幅会署上这段话的作者“王国维”,有的根本就不署名。为什么有时不署名呢?我想可能与这段话太有名有关。太有名的话往往就成了公共话语、普遍真理,是谁说的,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被王国维引用表达第一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991-1055)的《蝶恋花》词。全词是这样的: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什么时候写的?一时很难考察清楚。但晏殊的词基本上都是这类风格。

晏殊绝对属于早慧的人,据说他5岁就能写诗,7岁时文章就写得很漂亮了,在当地是赫赫有名的神童。这神童除了天赋高,运气还特别好,总能遇到贵人。他遇到过哪些贵人呢?这些贵人第一个要说的是江南安抚张知白,另外两个说出来更吓人:一个是宋真宗,一个是宋仁宗。景德元年(1004),江南安抚张知白到了晏殊老家江西,走到哪里都听说当地有个晏殊怎么怎么聪明,怎么怎么不可思议。张知白听多了,忍不住好奇,就约见了少年晏殊,交谈之下,觉得这晏殊果然是天赋异禀,乃人中之龙,所以极力向皇帝推荐。第二年,宋真宗让14岁的晏殊与全国的一千多名进士一起参加廷试。廷试也叫殿试——那可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据说晏殊虽然年纪最小,但一点也不慌忙,很轻松地拿起笔,一会儿就把题目答完了。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受到宋真宗的大力赞赏。

而让宋真宗更为赞赏的是晏殊的坦诚品格。据说第三天复试,晏殊拿到题目一看,这与自己以前写过的一个题目一模一样。晏殊觉得这等于自己提前知道了题目,而且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样与人一起竞争,很不公平,就是得了状元也不光彩。所以晏殊马上说:“这是我十天前写过的题目,原稿尚在,我都能背下来。这样让我与大家一起考,即使胜出了,我也觉得胜之不武。希望能换个新的题目,考出我真正的水平。”你说一般的考生恨不得考前把所有题目都知道,这样才能做好充分准备,赢得好的成绩。你晏殊倒好,遇到自己写过的题目,还要求换题目。这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傻?但晏殊还真是傻人有傻福,主考的宋真宗正欣赏这样诚实的人,所以不仅赐给他“同进士出身”,而且把他留在秘阁,让他继续读书深造。

关于晏殊诚实的故事,我觉得还有一件不能不提。

据说晏殊在秘阁的时候,天下太平无事,宋真宗有一天就对大臣们说:“现在天下太平,大家也别整天紧绷着神经,下班后充分享受自由,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大家尽可以去玩,不必顾忌。”有皇帝的特许,加上汴京本身就是饮食文化、娱乐文化非常发达的地方,所以一时间那些歌楼酒馆出入的都是朝廷官员,至于是不是公款消费,我就不大清楚了。晏殊当然也想去,但去那些地方是要花钱的,而当时晏殊家里很穷,身上没几个钱,所以别人在外花天酒地的时候,他与弟弟两人在家埋头读书。这事不知怎么让皇帝知道了,觉得这晏殊果然是一个能守住自己的人。后来皇帝要为太子选老师,很多人都对这个职位有兴趣,因为这个位置虽然官阶不高,但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充分接近皇帝,而且这太子以后要是当了皇帝,这老师的地位就更高了。

就在大家都暗中使劲、猜想不已的时候,朝廷公布了最终人选——晏殊。这下大家议论开了,论资历,晏殊还年轻呢;论读书,晏殊也未必是知识最广博的人啊。大家都想听听皇帝的解释。皇帝说:“我听说大家近来频频出入酒楼歌馆,玩得没日没夜,日子滋润。只有晏殊在家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认真严谨的人,正是‘东宫官最合适的人选啊。”大家一听,面面相觑,也都没话说了。

后来晏殊上任了,得知自己被任命的原因后说:“我其实也不是不喜欢游玩饮酒,只是因为没有钱,没办法去这些高消费的地方。我如果有钱,肯定也会去的。”宋真宗一听,还真没遇到过这么诚实的人,所以就更加关注、宠信他。

皇帝的信任,使得晏殊仕途总体平坦,历任要职,最后在宋仁宗时代,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晏殊去世后,宋仁宗还到他府上去吊唁,谥给他“元献”一号。

后人经常把晏殊作为“无灾无难到公卿”的典范来看待,因为他早得声誉,又深得皇帝信任。但事实上,具备这两项条件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生就没有坎坷,毕竟朝中大臣都有升迁愿望,晏殊备受宠信是不错,但这也不能阻止其他大臣对晏殊的防备、猜忌甚至诋毁,而皇帝也不可能将每一个有关晏殊的事情都弄明白。宋代新党与旧党的矛盾非常深,简直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宋真宗、宋仁宗时代正是矛盾水深火热的时候,晏殊处于其中,自然也有如履薄冰的感觉。这么谨慎的晏殊尚且先后遭受三次贬谪,所以他时常会有前途未卜的感觉,也是可以理解的。

按照上面说的背景来考量晏殊“昨夜”三句,也可以理解为晏殊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就像风吹落叶之后,视野一下大开,经过了一些事情以后,晏殊也真正看清楚了自己的未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他要为他的远方而努力,虽然这个远方还有些遥远,甚至还不知道怎么去到达。但心里有诗,眼中有远方,人生也就不会迷失。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lishi/2031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标签:历史人物故事 晏殊故事
虎列鹰扬发布的其他历史故事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