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文摘精选 >李钰美食小集

文摘精选《李钰美食小集》

栏目:文摘精选|发布:我本潇遥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92】篇文章
日期:2023-12-28|来源:小品文选刊|作者:李钰|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我本潇遥发布文摘精选《李钰美食小集》,内容如下:

福州鱼丸是福州市传统的地方名菜,具有天然、营养保健的特点,它不仅口感好,还以久煮不变形而备受人们欢迎。叶氏鱼丸是福州老字号,并非只针对外地客户,本地居民也对它赞不绝口。

大个儿的匾额最是耀眼,足以彰显他在福州人心中的分量。

他家种类也不止鱼丸一种,鲨鱼丸,鲛鱼丸都看上去不错。样式、品种容易叫人眼花缭乱,传统经典鱼丸味道准不会错。因为是淡季,所以现做现吃,等的时候就需要有耐心,为了美食等等又何妨?

环顾四周,装修极为简单,室内挂着鱼丸的由来,美食总有故事,两者分不开。

古时候闽江之畔有个渔民,一天有位商人搭他的船南行经商。船出闽江口,进了大海正遭遇台风袭击。船进入港湾避风时,不幸触礁损坏,修船耽误了时间,粮食断了,天天以鱼当饭,商人感叹道:“天天吃鱼,食之生厌,咱能不能换换别的口味?”船妇却说:“船上粮已断,唯有薯粉一包。”

心灵手巧的船妇便把刚钓到的一条大鳗鱼去皮除刺,把鱼肉剁碎,混合了薯粉,制成了丸子状。煮熟一尝,竟别有风味。

事后,这位商人回到福州,便在城里开设一家“七星小食店”特聘这位船妇为厨师,独家经营鱼丸汤。起初生意并不兴隆,突然一天一位上京应考的举子路过此店就餐,店主热情款待。

举子吃过之后觉得味道极美,便题诗一首:“点点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游客迷,南疆虽有千秋饮,难得七星沁诗脾。”店主将诗挂在殿堂上,从此生意兴隆,小店日日春风,七星鱼丸也由此得名。

一声“鱼丸来喽”,只见,唐小二左肩披白色汗巾,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快步向我们走来,肩上的鱼丸却丝毫不动,在托盘的衬托下,他显得更加娇小,手掌却不似南方特性,柔软小巧,倒有一股北方特征,宽大有力。稳当地将鱼丸从肩上撤下,那冒着热气的鱼丸平稳地落在桌上。

圆溜溜的眼睛四处打量着我们的相貌,丰厚的嘴唇礼貌地对我们说:您们慢用。扭头走去,小小的身躯并未压低他的尊贵,反而更加自信地穿梭在桌椅板凳间。

端上来的鱼丸,热气直冲我的眼睛,一时看不清他的真面目。待哈气渐渐退去,我迫不及待拿起勺子舀一个尝尝鲜,烫得我下不去嘴,只得看着它垂涎欲滴。

它与我们北方的鱼丸还不同,不仅个大,馅儿也足,鱼丸与排骨汤的水同时吸入,汤汤水水一起进肚,富有弹性,味道鲜美。

传统的鱼丸先将鱼去鳞、去皮、去鳃、腹肉冲洗干净,鱼肉剁成泥,放在小盆里,再取一些蛋清搅拌一下,加入一勺干淀粉,不停地打成细肉蓉,将五花肉剁碎,加入一些香葱碎,盐和油调和成馅儿。盛一勺肉蓉在手掌中摊开,中间放一块儿馅料,用手慢慢将鱼肉泥团拢起,在拇指与食指中间轻松捏出一个光滑完整的鱼丸,用小勺子舀起再放入开水中,鱼丸不出几秒就浮在水面了。

听说,远在他乡的福州人,总是惦念那碗鱼丸,是与家乡紧密牵着的线。而今,我也开始惦记福州鱼丸了。

沙茶面

昨夜小雨,打破了厦门的喧嚣,今早它好似要休息一番,有了前所未有的宁静,正是这种感觉让我着迷。坐在珍珠滩石礁上听海,海水拍打在沙滩上,卷起层层浪,现早已过了涨潮的时间,我能放心躺下来,这是少有的惬意。

闭上眼睛,脑海里竟想念那一碗沙茶面了,果然想什么有什么,仔细闻一闻,空气中除了海的味道,竟夹杂着沙茶面的香味,一个鲤鱼打挺,起身即刻就去吃沙茶面。

也不知什么时候,我就迷恋上这一碗沙茶面。早在前些年初次来到厦门,听说这里的沙茶面是极为出名的,脸上出现嫌弃的神情,“这怎么能吃嘛?”从小生活在面食之乡的我对面是尊敬的,吃面就要品它的韧劲儿,重点是面。而沙茶面是以汤为主,那时的我认为这是对面的不尊重,它怎么在沙茶面前竟成了配角儿。

随便走进一家沙茶面店,只点了普通版的,主料比较简单。到后期的我也并不挑选哪家品种更加新鲜,哪家口味更加纯正,只是才知道这也是家名店。

老板为人忠厚,要价也不贵,他说:“我呀,在这里开店十几年了,只因为孩子们都爱来我这儿,有时还会给他们便宜哩。”这一口闽南话叫人倍感亲切,他工作极为认真,无论是汤头还是海鲜,他都亲自精心挑选,只为让人们吃得放心。老板常年穿着那身破旧的工作服,并不影响它干净整洁。

“你可知道沙茶面如何流传下来的吗?”老板边煮着我那份儿面边认真地对着我说。我摇着头,并未回答。

18世纪末的厦门,在南普陀山下住着一户人家,世代以捕鱼为生,父亲英年早逝,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小小的肩膀早早地担起了家中的一切。不幸,一场飓风卷走了正在打鱼的儿子,自此杳无音讯,绝望的母亲哭瞎了双眼,味蕾尽失。

幸运的儿子被一艘印尼商船救起,在船上当厨工,儿子发现印尼人煮肉都喜欢下一种叫做沙茶的粉末,这样煮出来的肉色香味俱全。他心想要是能回家,一定要给老母亲煮这样的肉吃!

十年之后,年轻人终于随船回到厦门,看到枯瘦苍老的母亲,儿子心如刀割,决定要好好地孝顺母亲。虽然儿子精心照料,也用沙茶粉末煮了几次肉,妈妈却依然毫无味觉。

一日买来母亲最爱的花生,将花生研磨成粉状,加入骨汤做的面条里,母亲吃了一口,竟然说味道好淡啊,儿子欣喜若狂去拿盐,发现盐竟然用光,情急之下他用沙茶粉代替盐往面条里撒了些许,不料母亲边吃边说,这是什么啊?太好吃了,儿子凑近这面闻,果然浓香四溢。从此母亲的味觉就恢复了,后来为了生计,年轻人把煮好的沙茶面挑到码头,和渔民交换一些日用品和鱼。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渔船为了这碗闻名乡里的沙茶面而停靠。

一碗面牵动的不仅是人的味蕾,更是情怀和孝心。据说,人们染上了沙茶面的瘾,就别想再戒掉它。

喝完最后一口汤,心满意足地抹了抹嘴,看着老板忙碌的背影,一束光围在他身边。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wenzhai/2251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页 1 2
阅读相关文摘精选标签:生活随笔
我本潇遥发布的其他文摘精选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4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