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文摘精选 >线下“断亲”网上“家人”

文摘精选《线下“断亲”网上“家人”》

栏目:文摘精选|发布:寒凌锋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71】篇文章
日期:2023-09-03|来源:杂文选刊|作者:沈彬|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寒凌锋发布文摘精选《线下“断亲”网上“家人”》,内容如下:

“断亲”这个词最近火了,年轻人似乎又觅到了一个能产生情感共振的词。

起因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发表了一篇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他利用寒假期间学生回乡过年的时机做了一千二百份调研,结果发现大部分“90后”及“00后”年轻人,家里没事就不会与亲戚联系。直白地说,“断亲”是指年轻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亲戚交往。

如今的春节走亲戚,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不啻于人间修罗场,面对几年见不上一次面的七大姑、八大姨抛出的“一个月赚多少钱?”“为什么还没有结婚?”等问题,不少人尴尬到头皮发麻。想起一位95后朋友吐槽:亲戚唠的家常里,“哪个表姐离婚了,我也心酸不起来,因为我都没有参加过她的婚礼。哪个堂哥外边出息了,我也高攀不起……”总是觉得与这些亲戚除了DNA关系,就没有其他关系。

费孝通在其名着《乡土中国》中将中国定性为“熟人社会”,人的生活环境就是以熟人为环境,以血亲、姻亲为纽带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被牵扯进一张血亲、拟制血亲的人际网络里。只是如今高速的城市化、异地求学、大城市的打拼,把传统“熟人社会”冲得七零八落,一个年轻人从上学到上班,就是一场漫长的“断亲”。

物理上与亲戚走得远了,心理上走得更远。传统社会里,开沟、上梁、做年糕、酿土酒乃至打架、帮腔等少不得亲戚的帮衬,如今CBD(中央商务区)隔间里与PPT奋战的夜晚,和刁钻房东抗争的早晨,亲戚们一点儿忙也帮不上。

在线下“断亲”的同时,年轻人在线上找到了“家人们”。一句“家人们,谁懂啊”,就能用手机召唤出“云亲戚”,“亲”在淘宝上,“家人们”在快手上。打卡小红书上的“云女儿”,看看今天孩子有没有搞怪;翻翻B站,“云姐姐”直播的新屋装修有没有踩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育儿、婚恋、装修、考公务员一条条垂直的细分领域里,找到了陌生的“云亲人”,分享经验、吐槽雷区、宣泄感情、构建想象的共同体。

韩炳哲在《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里讲,“由于数字交流的高效和便利,我们越来越多的避免与真实的人直接接触,甚至避免与一切真实的东西接触”。的确,数字交流太方便了,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表示自己得了“社交恐惧症”,这也成了“断亲”的重要心理机制,数字交流实在太惬意,而那些DNA亲属更显得隔着次元壁。

韩炳哲说现在的电子交流已经“脱离肉体,脱离面容”,心有戚戚焉。日常工作当中,和跨部门的单位同事交流,主要是线上交流,平时“张老师”“王老师”的在微信里叫着,如果对方不晒自拍、不挂头像,那绝对是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的,甚至性别有时都是模糊的。

一日在电梯里,某同事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聊了好半天,实在不能将对方的脸和某个微信账号对应起来,待回到工位上,向熟识的同事迂回打听:“刚才和我说话的那人是谁?”这就是赛博社交的真实写照:我们微信里的“好友”可以多达五千人,但是,面对面时,我们甚至叫不出“好友”的名字。

胡小武的研究论文其实有一个光明的结尾:今日之“断亲”青年,总会因为婚育等原因“血脉觉醒”,有“认亲”的一天。但我觉得在赛博社交的大兴之下,我们会沉溺于“网上亲人”,彻底断了线下亲友。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wenzhai/1960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文摘精选标签:社会生活
寒凌锋发布的其他文摘精选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