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大全_成人睡前故事_文摘精选_故事文摘杂志在线阅读-故事者网站
故事、文摘投稿
当前位置:故事者 > 文摘精选 >在河姆渡时代养鹅

文摘精选《在河姆渡时代养鹅》

栏目:文摘精选|发布:无须名 已在故事者网站发布【61】篇文章
日期:2023-02-03|来源:知识窗|作者:雪舟|阅读:手机阅读

感谢无须名发布文摘精选《在河姆渡时代养鹅》,内容如下:

在浙江省余姚市,与着名的河姆渡遗址相距约7千米的田螺山史前村落里,先民们仍过着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他们每年都能捕获一些灰黑色羽毛的鸿雁。也许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先民们外出狩猎收获颇丰,有太多的猎物等着被享用。至于角落里被绑着翅膀且凶狠叫嚣的几只大雁,由于长途飞行,还要躲避天敌,能量消耗太大,导致体形过于苗条,看起来没什么吃头,就暂且关起来养肥了再吃吧。

不再需要长途跋涉的大雁,在史前村落里过起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它们吃着先民们喂养的野果、草叶、谷糠,喝着村落里的水,在悠闲的日子里安然发胖,体重肉眼可见地增长。饱暖思“繁衍”,河姆渡先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大雁丧失了“逃志”,开始安心地在小窝里抚育后代。虽然刚开始幼雁成活率不高,但它们努力适应着田螺山的新生活。岁月悠悠而过,大雁们繁衍出一代又一代幼雁。新一代的小家伙们虽还保留了凶猛的性情,见到陌生人闯进它们的领地,就追着用嘴去拧,但身体已经越来越笨拙了,很容易被人抓住。因为长期缺乏飞行训练,这些“雁”的飞行技术严重丢失,只能站在高坡上往下俯冲,简直不堪称之为鸟。偶尔有野生鸿雁飞到村落里,虽然它们和家养大雁外形很像,但先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区别:与野生大雁相比,被圈养的家伙们明显体形更肥大,身体更笨重。它们被赋予了新的名字——鹅。

鹅,用鲜美的肉质回馈着主人,最后连骨头也一并深埋在这片热土上。多年后,它们与一个国际考古团队在田螺山遗址不期而遇。这些细长管状的尺骨、股骨、胫跗骨、跗跖骨,最短的才2厘米,历经几千年岁月仍保存完好,泛着微黄的光泽。专家对遗址中挖掘出的232根鹅骨使用放射性碳测年法做测定,确定了这些鹅大约生活在7000年前。进一步测定它们的死亡年龄时,专家发现有4根鹅骨来自8周龄至16周龄的幼鹅。这个重要证据意味着,这些幼鹅只能是在田螺山附近孵化的,因为它们实在太小了,尚未具备远距离飞行的能力,只能在繁殖地附近出现,不可能从其他地方飞过来。何况,田螺山并不具备成为野生大雁自然繁殖地的条件。

专家对这些骨骼进行氧、碳、氮同位素分析,发现成年个体中包括本地驯化和外地迁徙两类。此外,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表明,在田螺山人工饲养的成熟鹅食用的食物和迁徙的大雁也不相同,它们很可能已经享受到了河姆渡先民栽培的史前水稻。从形态上看,被驯化的成熟鹅体型大致相同,而迁徙的成熟野生大雁则个体差异较大。这些强有力的证据都进一步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先民就开始了对鹅的圈养繁殖。不过,田螺山古村落的鹅仍处于驯化的早期阶段。

2022年3月7日,这些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成果,意味着鹅很可能是第一批被驯化的鸟类。过去,人们普遍觉得鸡是最先被驯化的。这个十二生肖中唯一的家禽,其祖先很可能来自亚洲南部一种名为红原鸡的野生鸟类,但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也有观点认为,关于家养鸡的确凿证据出现在5000年前左右。但是,参与田螺山考古研究的勒布拉瑟尔说:“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鹅早在鸡之前就被驯化了。我认为这是真的。”

本文地址:http://www.gushizhe.com/wenzhai/1525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文摘精选标签:生活随笔
无须名发布的其他文摘精选更多
网友点评(0 条评论)
验证码:
故事者网站是故事、文摘阅读平台,免费提供多种国内广受好评的经典故事期刊、文摘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均为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Gushizhe.Com 故事者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1 网站地图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故事者网站E-mail:325794#qq.com(#改为@)